目前,第一波疫情已经结束,不过,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仍然伺机而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第二波疫情虽然无法与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相提并论,但是,依然存在新冠重症和死亡病例,如何有效避免新冠重症和死亡,是当务之急。第二波疫情,若想避免新冠重症和死亡,牢记5点很重要。
1、绝不能把新冠当成流感和感冒
新冠病毒从阿尔法到贝塔到伽马到德尔塔,再到如今的奥密克戎XBB,不断变异,虽然致病力减弱了,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依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在今年这个5月份,164人无情被新冠病毒吞噬,冰冷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无奈和辛酸。
时至今日,感染奥密克戎症状虽然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但是,依然有不少肺炎病例,“白肺”并未销声匿迹,流感和感冒有的也会导致肺炎和死亡,但是,新冠致死率要高于流感和感冒,新冠与流感、感冒不能混为一谈。
有人把新冠当成流感和感冒,人员密集封闭场所不戴口罩,甚至有人阳了以后也不戴口罩,这是大错特错的,科学规范佩戴口罩,有可能会使得病毒载入量降低,症状也可能会减轻,即便阳转阴了,也不意味着可以放飞自我,一旦掉以轻心,新冠病毒仍有可能卷土重来。
2、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人群要特别注意
通过此次中疾控通报数据来看,164例新冠死亡病例中,平均年龄79.3岁,有161例是基础病合并新冠导致死亡,也就是说,新冠死亡病例主要是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人群,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人群一旦感染新冠,很容易转成重症,同时,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低下,病程发展往往也比较迅速,另外,有些老人新冠症状并不明显,有的不发烧,也不咳嗽,但是到医院就诊发现已经“白肺”。
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人群,要警惕沉默型低氧血症,最好平时做好健康监测,感染新冠以后每天进行血氧、心率、血压测试,即便转阴康复以后,也要进行以上监测,因为脆弱人群并不能在短时间将新冠病毒完全排除体外,风险依旧存在,阳转阴以后再次住院接受治疗的不是没有,如果发现监测数据低于正常值或是出现一些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要尽早服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要做好药物储备应对二阳,尤其要储备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病人群等脆弱人群要尽早服用,最好能够在48小时以内服用,如果太晚服用意义就已经不大了,因为,要么已经转阴,要么已经转成重症。
目前,我国有多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进口药辉瑞Paxlovid目前未纳入医保目录,不支持报销,需要自费购买,多款国产新冠药已支持医保报销。不管进口药还是国产药,只要能够治好病就是好药,每一种药物都有其自身特点,一定要注意药物禁忌和药物冲突,不可自行服用,一定要遵医嘱。
4、要重视新冠“后遗症”问题
现如今,仍有很多人被新冠“后遗症”困扰,脑雾、脱发、睡眠质量差、荨麻疹、头晕、心悸、嗅觉味觉丧失、胸痛、乏力等比较多见,有的到医院检查却发现机体各项指标却都正常,有的用药以后还是差强人意。
中科院院士高福曾经表示,新冠“后遗症”确实存在,感染次数越多,患有新冠后遗症的风险越大,近期,美国的一项针对新冠“后遗症”的专项研究表明,二阳发展为新冠“后遗症”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说,我们要做好日常个人防护,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最大限度避免感染新冠。
5、要始终对新冠保持科学理性的认知
面对新冠病毒,我们始终要保持科学理性的认知,既不无视,也不夸大,任何无视和夸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无视,我们必将付出惨痛代价,夸大,必然导致人心惶惶,面对新冠,没必要忧心忡忡,没必要“谈疫色变”,但是,也不能无所无惧,也不能不屑一顾,要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意识,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我国已经取得了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随着新一代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问世,相信,有朝一日,新冠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将变得微乎其微,愿我们早日回到那没有病疫荡漾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