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大部分业务的展陈营销都可以归结为五个数字——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毛利率、成本。计算公式为:业绩=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毛利率-成本。

以展会营销为范例:

- 流量是进场参观的观众数量

- 转化率是观众转化为成交客户的比率

- 客单价是平均成交金额

- 毛利率是订单毛利率

- 成本是参展花费总和

转化率是展陈营销功力的数字化体现,所有的前期准备、现场发挥和会后收尾,都体现在这个百分比数值上。有据可查、科学严谨,为接下来持续的经营改进提供依据,也便于开展相应的团队激励。

以签约的时间点为分界线,转化率可分解为售前七个,售后三个,形成 “7+3” 格局。七售前为:位置,吸睛、驻足、交谈、交流、意向、成交。三售后为:份额、留存、口碑。结合上文的五个核心数字,经营模型即为五数十转

五数十转模型,使得经营不再是拍脑袋、凭感觉、一言堂,所有的经营工作成果都是可量化的,可追溯的。伴随着暴利时代的终结,所有的经营行为都要精打细算,至少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才行。

位置转化率,是相对于整场展会的人流量,经过展台所在位置的比率。位置与成本相关,边角四周的位置一般会比会场中央的成本低。可用叫卖、联合礼包等方式弥补位置的不足。

吸睛转化率,是相对于途径展台的人流量,至少看一眼展台的比率。吸睛考究布展设计能力,与成本相关但并非正比,创意比奢华重要。吸睛手段应与业务相关,避免哗众取宠,并且应有针对性,若吸来非目标客户,空浪费营销精力。

驻足转化率,是相对于看一眼的人流量,停下脚步详细观看的比率。驻足是吸睛的延续,观众被关键点吸引后停下来查看详情,停下脚步是一切营销的前提。有些亮点或槽点可刺激观众拍照发朋友圈的,需要些功力。

信息化手段可以统计前三项转化率,零售领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展会上目前还没发现相关的服务商。

交谈转化率,是相对于停步观看的人流量,主动或者被动与营销人员交谈的比率。主动与驻足观众交谈可以把握机会,但往往被动交谈的后续转化率更高。平衡办法是等观众驻足三秒之后营销人员再走过去攀谈,三秒之内主动询问者便是上钩了,有戏;三秒之内转身离开的就不是潜在客户,走不足惜。

交流转化率,是相对于参与交谈的人流量,进行完整交流的比率。这3-5分钟就是一出舞台剧了,也是企业参加展会的核心重点,没有完整交流就不可能产生订单意向。故事性和参与感是两大法宝,所有的环节都应设计得丝丝入扣、扣人心弦,展会上人们的注意力是异常脆弱的。

意向转化率,是相对于完整交流的潜在客户数量,有成交意向的比率。可让客户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或加微信,有意向的不会嫌麻烦。意向不可强求,否则跟进的效率降低,浪费营销精力。重复出现,持久存在,会提高意向转化率,就是说每年的重要展会都参加,向世人宣布我还活着。

如果企业参展人员勤快一些,再借助一些工具,4-5-6项转化率都是可以手动记录、统计的。

成交转化率,是相对于意向客户数量,实际成交的比率。传统跟进方式包括电话回访,预约拜访,邀请参观,邀请试用等。打铁趁热,电话回访应在一周内完成,越早越好。倘若再能搞一点培训课程,那便是独树一帜了。

份额转化率,是相对于客户消费潜力,当前成交量所占比率。参考二八法则,在细分品类占据客户份额80%是核心供应商,40%才算是重要供应商,不超过20%的仅仅是边缘供应商,随时可能被替换掉。

留存转化率,是相对于历史成交客户数量,单位时间内仍然留存的比率。品质和服务是留存的基础,与客户战略协同是留存的王道。清楚了解客户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在此方向上与客户保持步调一致。甚至走在客户的前面,从战略协同提升为战略引导,那就是神道了。

留存与份额是一体两面,考究的都是企业的交付实力。

口碑转化率,是相对于历史成交客户数量,帮助企业口碑宣传,带来实际成交的比率。实际成交的才算,随口说两句的无法统计。可采取激励措施,提高满意客户的口碑动力,激励措施应与业务衔接,并考虑成本。

交付实力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互动,口碑更着重客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如果说参加展会是营销的起点,那么上述十个转化率则是贯穿营销始终的生命线。倘若每个环节都进步一点点,提升10%,整体业绩则会增长2.6倍。每次踏实的一小步,累积起来就是质的飞越。

另,从这个角度看参加展会的芸芸众生,大部分人还停留在 “有人来抬头说两句,没人来低头玩手机” 的初级阶段,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等展陈营销从业人员有很大的空间和舞台,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