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红字关注,栗子带你了解更多摄影常识!您的点赞、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
用两分钟学摄影,用一分半去实操。这里是“三分半·学摄影”的第三期文章。
在记录生活时,我们有这样一个小的技巧为我们的照片赋予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让它以富有电影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不需要ps,你只需要一台破旧的电脑即可实现。
今天的内容娱乐的性质居多,但其背后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像原理。如果需要了解具体情形,可以阅读全文;如果仅作娱乐让自己记录生活的照片更有趣,可以只看第一部分!
那么我们开始。
西安来看机组对比图!
将画面简单调整成16:9,添加黑色边框,辅之以文字即可展现出别样的乐趣。
文字的使用无疑可以增强很强的故事性,也让画面生动起来,加入了极强的叙事氛围。
你可以拿任何你手头的照片去尝试,不论是风景、人物、街拍、静物。都可以。让画面变得有趣起来。
操作起来极为简单!
我们可以用手机自带的相机直接拍摄16:9的画面,如果默认设置为4:3,可以进入图片,点击编辑-裁剪-16:9-选择合适的裁切位置。将图片粘贴到4:3比例黑色背景的ppt中,添加文字并导出,即可实现这份有趣的调整。一分钟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电影感背后的故事
如果我们回到最初,4:3的照片才是被真正赋予“电影感”的!故事要回溯到1925年。这一年在法国巴黎的国际电影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图像宽高比为1.33:1,即4:3。
这一画面标准一直延续了近30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电影的形状被永远地改变了。《这是宽银幕⽴体电影》之后的10年间,也就是1952年到1962年,超过20种不同的电影格式纷纷争夺着⾏业中的主导地位。派拉蒙将《原野奇侠》等宽⾼⽐为1.33:1的电影的画幅顶部和底部剪裁掉,产⽣较宽的1.66:1宽⾼⽐。而后有更宽的宽高比被应用于电影之中。2.20:1的70mm格式,它被⽤在了诸如《俄克拉荷马》、《环游世界⼋⼗天》等。
直到今年,2.39:1逐渐确立了霸主地位,在这一画幅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进入。能更好地交代故事的情景,环境,也确保了人眼能够最大限度地处理画面信息。
所以更接近这一画幅的设置更容易获得电影感,单考虑到屏幕的比例,16:9可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对于照片而言)。
最后
本期的内容以娱乐为主,只是提供一个有趣的玩法。专注摄影的老法师们,请温柔吐槽。毕竟它也只是一个摄影段子——“如何让画面拥有电影感?”
答:“加入字母和黑边”
如果你喜欢本期的内容,还请点赞支持,可于评论区一起交流!
如果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会日常更新摄影的点点思索。
作品鉴赏,请移步栗子的视频号,关注不会迷路,随时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