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豆

你可以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山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吗?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听听大足山上的三个老人的故事。

或许,会感动到你。

至少,能感动到我。


一、一把尺子画一座山

在新一期的《万里走单骑》节目里,“万里少年团”单霁翔、周韵、肖央、牛骏峰与飞行嘉宾李玉刚来到重庆,去感受那藏于深山之中的艺术瑰宝。

正所谓“北山看门道,宝顶看热闹”,单霁翔单院长和肖央两人,就来到了北山随着高人郭相颖老人“看热闹”去了。

在还没有遇见郭相颖老人之前,单院长和肖央说了:“北山这里有咱们石刻博物馆的郭院长,他在这里坚守了很多很多年了,也是他发起了整个大足石刻申报世界遗产,今年80多岁了,非常的令人钦佩,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能够来拜访他。”

见到了单院长和肖央两人,郭老也非常高兴:“在这里住了10年了,从1973年开始,前5个年头都只有我一个人。当时这个山上既无水无电、也没有天然气,更没有什么住户人家了,上来确实有点冷清。但是我一上来就被这时刻给吸引住了,从来没有后悔,一直到现在。”

随后,郭老就如数家珍一般,给单院长和肖央介绍起石刻造像。

提到了这些石刻造像,郭老真的滔滔不绝,仿佛就像介绍老朋友一样:

“我们面前的这尊雕像,楼台顶格结构复杂,层层叠叠前后空间关系,还有里头这些小的绘画小块小块的绘画”;

“这一窟,唐代到现在上千年了,保留到现在如此的完整,可能在中国石窟史上都还能找到如此完整的造像了”;

“唐朝的造像面如半月,机体丰润,看他的衣服有着薄纱透气的感觉”;

“而宋代的人呢就比较清秀,所以璎珞蔽体,飘带满身……”

老爷子真的一旦介绍起这些石刻造像,脸色立马红润起来,描述的词语还不带重复,可以感觉到老人家真的是很热爱这些石刻造像。

当路过一条长廊的时候,肖央随口问了一句:“这条路,您走了多少遍呀?”郭老说:“哎呀,应该数不清了。我每一周扫两次这个长廊。”肖央大吃一惊,问:“您自己扫啊?”郭老乐了:“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不我扫谁扫啊?”

看到肖央和单院长还是一副吃惊的样子,郭老解释了:“其实在以前我没有什么考古,没有什么研究的作用,就只是一个看守的作用嘛。”

其实,郭老真的太谦虚了。

当时恰好国家文物局在70年代下了一个通知,要求要建立私有档案,但是当时大足县文管所没有黑白相机啊,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画。

郭老说:“我当时是按照比例画的,因为我这个不是艺术创作,而是资料。”

于是,当年还年轻的郭相颖拿着一把1米长的木制直尺,一条已经断过的20公尺长的工地用皮尺,白天爬上爬下一点一点地量,并按一定的比例尺换算数据画成草稿,晚上再借助油灯的光亮描图。

就这样子,他花了2年多的时间,画了23米的画卷,而且他还画了两遍。

肖央听到后,似乎很有感触,他说:“一把尺子画一座山,3年时间把它画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壮举。”

是的,这个时候的郭老还并不知道这幅画卷在日后的申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大足的申报文本和播放的幻灯片不足以展现大足石刻的分布和规模,所以导致现场的专家疑问很多。

眼见审议受阻,此时年过六旬的郭老着急啊,他忽然想到了自己亲手绘制的长卷压缩版,于是急中生智的他拿出了这幅图。

通过这一副长达20米的画卷画中的大足北山、宝顶山的石刻造像生动形象,规模宏大,惊艳了全场。

就这样,在当地时间上午11时45分,大足石刻被宣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生守护十方佛,半世画得如来心。

这位守护大足石刻的老人,已经年过八旬。回首壮年时独守石刻十年,天命之年筹建大足石刻博物馆,再到大足石刻成功申遗,郭相颖的生命早已与大足石刻连接交织成一段充满故事的光彩历程。

二、四座石窟,三十载的守护

其实在大足,除了像郭老这样大家比较熟悉的名人外,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守山人,其中就有守了30年的刘顺中老人和守山三年的刘顺久老人。

两位老人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叫妙高山的院子里,当时肖央和周韵去到的时候,刘顺久老人正在扫着落叶。

两人是有备而来的,一见到老人就自来熟地问:“师傅,您在这里待了多久了呀?”

刘师傅一脸腼腆地说:“三年多了。”

“还有一位老人是吧?是您的哥哥,他在这里呆了多久啦?”

“是的,他守了三十几年了。”

正当他们交谈的时候,刘顺中老人也悄悄地走到了他们的身后。肖央和周韵两人并没有发现,所以转头看到的那一霎那,两人似乎都有点被吓到了。

但是也许是老人的表情十分的和善吧,肖央马上就定住了神和老人打招呼:“你好你好,你不愧为守山人啊,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就在后面的。”随后肖央还开起了玩笑,说:“这我要是盗猎分子的,一下子就被抓获了。”

老人听了,也没说太多的话,依旧乐呵呵地笑着。

在交谈的时候,肖央问老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份工作。刘顺中老人回忆到:“当时成立了文管所,就说我要不要来给他们看一下。我就这样一直看过来了。

“想过这样子的工作一干就是30年吗?”

老人笑呵呵,没有回答。

也许两个老人常年呆着这里,也比较沉默吧,但说起这一些石窟里头的石像,老人就滔滔不绝了:“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这些石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有些地方就是斑驳脱落了。这些佛像就是我们懂事看的时候,不是全的脚板那些都有的,这十几二十年风化最严重就没了。”

老人两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山上,看着四座石窟,以青山为友,日月为伴,简陋的住所,日复一日的打扫落叶与守护,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经验赋予了石刻温度。

老人在交谈中说了一句话很让我感动,他说:“我这一辈子没啥子贡献。”在老人看来,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伟大,他就觉得好像自己的命运和这个石刻是拴在一起的,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殊不知,就是他们这样默默的工作态度,其实才是最伟大的。

其实在大足石刻,藏在崇山翠岭中,共有190余处石刻,所以一共有70多位守山人默默坚守在此,他们日复一日地巡逻、守山、保护文物,他们也一样,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不少人看来这期节目后,都被大足的文物保护者感动了。

从青年到白发,他们无怨无悔,只为了守护心中的信仰和热爱。

他们不“寻常”,也并不平凡,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我们探寻,他们的足迹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