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汇报展示是讲述研究故事的舞台。台下的听众看舞台,眼中不止是讲者,还有语言、声音、仪态;台上的讲者看听众,口中不仅是介绍,还有引领、交流、思考。近日,杨浦少科站举办的“学生视角看社会”活动项目汇报展示讲座上,梁老师就与参与活动的近70位同学,共同完成了一场关于汇报展示的“三幕剧”。
01 认知基础:演示的原则
为什么ppt排版不能使用大段文字?汇报展示和研究故事的呈现有什么关系?梁老师从人接收信息的生理特征讲起,为案例分析打下科学基础:
人眼速度快。若汇报者照念ppt上大段文字,听众的视觉早先于听觉完成信息接收,重复的信息将破坏听众理解研究故事的节奏;若仅挑其中重点讲述,听众视觉接收的信息又会与听觉错位,其注意力将分散在信息接收渠道的决策上而无法集中,汇报展示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人脑爱故事。一个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的研究思路能引发好奇,辅以层层递进的过渡展开,听众方能沉浸在研究者的“世界观”中。反之,各部分平均用力、结论未与主题呼应的故事,则会让人一头雾水。
人脑爱“偷懒”。大脑的短时记忆有限,如果ppt中出现大段文字,观众会有较大的认知负担,不知重点所在。因此,排版应遵照设计简约、重点突出的原则,达到“绘事后素”的效果。
02 案例演练:图文的呈现
从往年历届社科活动中,梁老师提取了丰富详实的案例,从问题与建议两方面入手,帮助同学们快速建立汇报展示的直观感受。
很多同学虽然使用图表突出了工作量,但却模糊了汇报的焦点。梁老师提出两点建议:首先是“一事一议”,一张ppt的图表组合阐明一个观点即可,不要追求“大杂烩”;其次是要图文相辅,重点数据的整理、专业统计的说明都需要文字的辅助,帮听众快速抓住重点。
同量化数据相对,深度访谈的结果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梁老师认为,同学们要学会活用研究工具,丰富呈现形式。“微词云”等网站不仅能做词频统计,生成词云,还能够进行情感分析,挖掘访谈者对某个现象的态度倾向。
此外,还要展示访谈原文,分条提炼结论。前者事关研究细节,体现个体的关怀;而后者闪烁理性辩证的光辉,抽象凝练有说服力。
03 角色互换:点评中进步
项目汇报展示恰似一出剧目,ppt的排版、顺序是剧目的“分镜”。为了更好呈现调查研究的结果,剧目的“脚本”也必不可少。梁老师现场展示本场讲座的逐字稿,亲身示范逐字稿在节奏控制、语体切换、表达融合时的重要功能。
本次项目汇报展示还设置了实操环节。梁老师邀请同学们活用知识,现场“找茬”。封面页的汇报时间、目录页的项目对应、同主题的视觉一致……同学们拿起“放大镜”,在评论区踊跃交流,指出梁老师精心设计的小问题。整场汇报展示指导气氛热烈,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2022-12-02 15:58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