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因素,不仅涉及技术性问题,更包括医患双方个体及群体的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认知水平、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和医疗环境、服务流程等诸多非技术性因素。在医疗制度改革的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医方、患方、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我国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加之医药费用比较高,病人不堪医药费用的负担,就将这种情绪迁怒到费用的发生点—医院和医生身上,致使在医疗活动中增加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2、部分媒体在发生医疗纠纷后,仅凭一面之词,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进行大肆的宣扬和报道,在群众中起到了误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医患方面

1、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个别医生给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使患者不再相信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而一些患者在医疗纠纷中的过激行为也使医生惧怕医疗纠纷缠身,纷纷有意识地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式治疗。由此,本该共同对抗疾病的医患关系由信任、协作逐渐演变为戒备、防范,甚至对立。

2、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疗服务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实践性、风险性的工作,专业性十分强,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即便医生尽职尽责,对相同的病采取同样的规范治疗方法,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尤其是一些必要的告知没有及时让病人知晓,使病人产生误解,极易导致医患矛盾的出现。

3、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使医生的诊断更多地依赖于仪器,淡化了与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感受不到医生的关注与关爱。当发生矛盾与误解时,由于缺乏人文关怀,使双方无法相互体谅与理解。

4、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不切实际。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前存在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而忽视了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当出现与自己预期不同的结果时,就认为医务人员有过失,进而发生纠纷。

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规范操作

1、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把规范操作纳入质控指标,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人,严格加以考核和管理。

2、加强信息反馈,对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投诉要认真查处,责任到人。

3、继续完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定期讲评,做到操作规范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于有违反诊疗护理规范记录的医务人员实行培训教育。

5、定期组织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应知应会考试,特别是对新入职人员的考核。

二、规范用语

1、根据行业特点规范医务人员文明用语,积极提倡礼貌用语。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设立相关部门,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怀着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态度认真倾听患者的需求,多为患者设身处地考虑。收集患者及其家属乃至社会群体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并反馈结果。医院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医患沟通、完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2、做好规范用语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实施员工素质教育计划,组织规范用语的语言技巧培训,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4、加强行业行规用语的研究和指导。

5、大力普及推广普通话规范用语。

三、在医疗技术方面

1、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医疗新技术、新成果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2、严格见习、进修人员管理,明确带教人员责任,搞好“传、帮、带”。

3、加强医疗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

4、加强夜间值班,合理配备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力量。

5、制定医疗技术操作标准,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四、在规章制度方面

1、要加大督导力度,对违规人员及时予以纠正。

2、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增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

3、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法治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信息手段,加强制度建设。

5、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在制度上实行综合、配套管理。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医患互信。医院医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要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热情耐心地回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关于疾病治疗的相关问题,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目的,减少和避免误会。患者也应对医生从事的医疗行业工作的复杂性和职业的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只有医患双方真诚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在不可控因素方面

1、建立健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减轻不可控因素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2、为患者提供诚信服务,争取病人及家属配合治疗。

3、对不可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抓环节、抓因素、抓管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多向病人介绍病情、用药和检查目的。医生应以“实际需要”为原则,制定一个适当而合理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过度医疗和滥用高新技术。从而避免出现患者前期接受费用高昂的检查,后期却因没有足够的后续治疗费用而被迫退出治疗的结果。

5、加强风险预防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维权意识,正确维护院方利益。

六、在服务措施方面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医疗事故应急体系,加强对医院的监督,加大对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多种形式加快医院发展,使硬件建设达到国际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很多医院被逼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而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进一步造成大城市、大医院的患者人满为患,而基层社区医院却出现患者稀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看病难”,加大了医生的负担。政府应逐渐增加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改善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健全医保制度与基本药物制度,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卫生事业被定义为具有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为此更要体现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要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和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是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2、建立健全各项便民服务措施,要有新举措,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便民服务流程和网络。

3、根据患者需要调整门诊、急诊布局,使其规模结构合理化,方便病人就医。

4、加强行风建设,确立服务目标和宗旨,为病人办实事,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5、开展服务明星举荐工作,总结推广优质服务经验,不断推动窗口星级服务竞赛活动深入开展。

6、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监督,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事件,对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忘我工作、奉献精神也应予以真实地关注、报道。引导患者及公众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医疗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增强人们对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为医疗卫生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七、在患者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患者了解医院,配合治疗。

2、正确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

3、避免行业间不正当竞争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4、加强健康宣传,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了解程度。

5、加强医患间沟通,保持渠道畅通,在医患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医患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已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它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沿着市场化的轨迹发展,医疗制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医方、患方、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增加卫生投入力度,准确定位医疗机构的性质,确保广大中低档人群的基本健康等实际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实现医患关系真正意义上的融洽。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理想化的期待与非理想化的现实差距是客观存在,融洽医患关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健全法制的同时提高自律的自觉性,只有以诚信为杠杆、人文为基石,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医患关系:即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