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提问,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少之又少,并且还都是那几个人,其他同学怎么鼓励,都很少人愿意参与。工作了,开会的时候,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甚至连真话都不敢说。
无论是上学的课堂,还是工作时的会议,似乎都给人一种沉闷、无聊的感觉,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很浪费时间。如果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可以试试用“释放性结构”打破这一僵局。
《释放性结构》是由法国的亨利·利普曼诺维奇,和美国的基思·麦坎德莱斯两人共同写的。从2002年开始,他们就合作开发“释放性结构”,至今已经与三十多个国家的组织合作,不仅应用到社区里,还有企业,可以说是人人适用。
释放性结构是一个共创工具,在书里提供了33种互动模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模式有实操步骤,还有案例参考,操作起来没有任何难度。只需要在平时的做法上,做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调动起整个团体,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且可以快速拿到结果。
下面就一起看下都是怎么用的吧。
一、1-2-4-All,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如果在课堂或者是会议上,想要鼓励每个人都发言,就可以用1-2-4-All这个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问题。
具体做法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一个人的思考。接下来是2个人一组继续讨论,然后4人一组交换彼此的想法,完善这些想法,最后选出最突出的想法跟大家一起交流。
南非一咨询公司就是用这个模式,只开半个小时的会议,就拿到了结果。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去掉一直开会用的PPT分享,改为会前分享,并且向参会者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到开会的时候,让每个人写出相关的业务故事,并提出问题。
接下来每个参会者按照1-2-4的讨论方式,用15分钟就完成了分享想法。最后做出决定,也只用了10分钟。整个过程,大家都深深参与其中,会议氛围也不再紧张,会议结束之后的时间也可以轻松、高效地度过。
其实这些步骤跟平常开始的流程差不多,只是稍稍改变了一下,就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结果。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其他模式又是怎么操作的。
二、9whys,促进深度思考
9whys,是明确大家合作的目的。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是很难一起走过最后的,又或者是还没有弄清最终的目的,就开始行动,大概率是会失败的。所以需要不断追问为什么,通常需要9个为什么就行。
具体做法是:前面的步骤跟1-2-4一样进行分组讨论,但是提问的方式需要改变一下,可以是带着关爱去深挖问题,例如问:“如果在梦里你梦想成真了,会有什么不同?”另外,问题需要围绕着“为什么这对你很重要”,比如:“为什么领导希望你负责跟进他们的业务?”
在问完了9个为什么之后,再追问10个“如何做”,最后进行角色互换。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明确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比如在推新产品的时候,如果用9whys,明确了推新的最终目标,更有利于开展后面宣传和推销。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个互动模式。
三、15%解决方案,明确下一步目标
15%解决方案,可以理解为最少可以做什么。这个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范围内能做的事,并且能立即行动。具体怎么做呢?前面的步骤还是一样的,1-2-4-All,只是内容有点不同。
先是独自思考,自己的15%解决方案清单是什么。然后是分组的分享和讨论。既然是最少可以做什么,所以设置的清单目标不需要太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行动也可以,最重要的是确保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而不是做无法改变的事。
也许你会质疑这个小动作,但有时候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动作太小,也最容易被忽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可以转换成可以完成的工作,继而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平常很多会议散会后,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开始工作,又或者能干什么,还有的人总觉得不急,一直拖延,如果有了15%解决方案,散会后不就可以立马采取行动,加快工作进程了吗?
这里给大家展示的只是其中3种模式,书中还有30种模式供大家选择。每一种模式都值得学习和应用。如果刚开始还不太熟,可以只用一模式,熟悉之后可以多种模式一起应用,效果会更好。
前面提到南非的那家咨询公司,也是多种模式一起用。现在他们开会没有人再去要PPT了,合同相关的工作只用14天就可以完成,每一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地。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来试试释放性结构吧,让你的团队活起来,一起创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