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这个流行标准,由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


他的本意是说,翻译过来的文字要信奉三字原则:信则重视原文,准确不偏离;达则不拘泥于原著语言习惯,做到阅读通顺明白;雅则遣词造句得体。

即便是用于原创文章,他也是强而有效的标准:信则真实,所言之事有考据,数据有记载,逻辑经得起推敲(即便是奇幻小说,角色也要符合人物逻辑);达则通顺明白,传达无障碍;雅与以上同理。


一篇文章能被称之为好,信、达、雅是基础。

不管是小说,还是哲学著作,甚或专业论文,其目的都是传达。

想要传达,看懂是前提,只有看懂,才有资格评价:理论是否合理、文采是否斐然、是否有深挖的必要。

我们看某些哲学书或者专业论文,感到晦涩,但那种晦涩是基于对专业定义的陌生。

比如,知道“癔症”和“本我”的定义,才能读佛洛依德;清楚“预设用途”的定义,才能读唐纳德诺曼。

了解专业术语后,文章本身并无晦涩可言,晦涩的只是陌生领域的定义,而非理论。

浙江省这篇满分作文却完全相反,并非讲了什么了不得的道理与专业知识,所言大体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结与相互影响,但却刻意设置了极多生僻词。

用一些看起来“高端”的方式,表达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因为用词生僻,对阅读形成障碍,换掉这些词,文章传达意义并不受影响。

阅卷老师说:晦涩文风不要模仿。

但这位考生并非真晦涩,晦涩是源于对某些领域不熟悉从而产生的对定义的模糊感。

比如,你想把《毛选》读完,那就势必要搞清楚“白色”和“红色”分别指代什么。

但这篇文章并没有涉及到什么高深领域的定义,与其说是晦涩,不如说是在炫技。

对,炫技。

就宛如两军对阵,一派兵书研究的透透,掌兵之人学富五车,满嘴理论,出口成章,一派按兵不动,等你出头,立刻来一出火烧赤壁。


就如同两人切磋武艺,一个技法出众,白鹤亮翅,猴子拜寿,舞得风生水起,另外一派是张伟丽,不说话,关键时刻一拳牙给你打掉。


就如同两个电影爱好者对坐,一个阅片量奇大,文艺小众信手拈来,外国名字倒背如流,而另一个只说一句:哦,那个片是我拍的。

前者就是炫技。

好东西,从来都是一击即中。

好剑法没有花拳绣腿,好的产品功能不需要分步解说,真正让人醍醐灌顶的道理,往往都来自于寻常言语。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越好的东西越质朴,回归到原始,往往是任何行业往高修为的必经之路。

一个八百字作文,想说什么直接讲,有什么道理掰开说,搞那么多有的没的干什么?

我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决定着,很多人会喜欢那种自己搞不懂的东西,我们常常忘记,深入浅出是一项真正高明的本事。

一个人能把所学专业,深入浅出的讲出来,说明人家真正学透了,学通了。

而那些佯装高深的传道者,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刻意凹生僻词,自封一股优越感,看起来高深莫测,实则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没搞懂,只是记住了一些定义,就跑出来坑蒙拐骗了。

不管是看文章还是做生意,搞出后者的人都需要警惕。

前几天,北京电影节海报在网上引起骂战,喜欢的人说特别好,不喜欢人疯狂辱骂,说:这破海报是PPT做的吧?

似乎PPT这个“低端”软件上不了台面似的。

这些人不懂,真正的设计能力,是思维上的,是感受上,是底蕴上。

设计传达的是设计者微妙的知识,审美,理念。

设计存在的目的是沟通与传达,而绝对不是炫技。


换句话说,不管是PS,还是AI,还是CAD,都是设计师实现结果的工具,如果想要一个简单东西,别说PPT,徒手画出来也可以,你们可能不知道,十几年前,有些国际上获过大奖的海报设计师,底稿是用打印机扫描做出来的。

莫言和陈忠实的小说里面,可曾有任何一段是怎么读都不懂的文字?前者得诺贝尔奖,后者拿茅盾文学奖。

真正的好东西,从来都不需要炫技。很多行业,越往上走越发现,炫技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实力跟不上,只能拿形式来凑”的自卑。千锤百炼而历久弥新的,从来不是花拳绣腿。

我们承认,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这也许是一个必经阶段,拿我自己而言,高中时也被老师评过“辞藻华丽”,当时还引以为傲,渐渐长大,费了大力气调整文风,才知道那句“华丽”里,并非只有夸赞。

炫技本身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权威”持续鼓励这种内里无物的“华丽”,可怕的是,被如此鼓励过的孩子,止步于这种“华丽”。

文风华丽对高考有益,这没错,但说到底,高考只是人生的初始,其后漫长的人生,人都要与自己的文字相伴,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情感和修为。

年岁越涨,技巧所占比例越轻,思维,情感所占比例越重。

后者才是持之以恒需要丰富的东西。

文字,传达着你一生的所思所想。

它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炫耀技巧,它的目的,是做一个桥梁,通过它,传达你的性情、信仰、学识、观念,和那些既汹涌又克制的,人类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