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培训机构,千万要结合教育需求、经济实力统筹考虑,莫要贪念赠礼、低价促销等噱头一股脑热鲁莽决定。
不管是学科还是非学科,建议家长在选择时至少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位置、时间、品牌、资质、教材、师资、价格。
位置:家、学校、机构三点最好同处于一片区域
行业内多数机构上课频次为一周两次或多次,即使一周一次,由于周中5天多于周末2天,家长在报名时难免会遇到工作日(上学日)需要送孩子去培训的情况。
考虑到年轻家庭父母两人均在外工作,需依靠家里老人照顾和接送孩子(腿脚不便),同时机构培训多从17点就开始。建议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距离学校不要太远,这样孩子放学后可以快速到达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有条件的可以在放学后先回家吃点饭,再送去机构学习。因此也要求机构与家的距离不要太远。同时对于周末,不管是早起睡个懒觉、还是午休,孩子都可以在获得充分休息后进行学习,保持学习时充沛的精神与活力。
注意:在机构报名交钱动辄都是几个月为周期,天天接送真的要考虑路程问题。公交耗时、开车费用,而且还有停车费。非土豪家庭建议还是以便利性为主,送孩子培训是为了解决问题,莫要让培训给家庭制造新的问题。
时间:周中与周末的取舍、学习频率需要看孩子的承受力
“双减”要求学科类只能周中培训,因此家长选择培训机构一定要注意政策要求。周末的学科类机构千万不要选。否则,未来要么面临被整改,时间依然会调整到周中;要么就可能会遭遇机构关门跑路。
原本周末、寒暑假用于学科培训的时间都空出来了,是不是该报名一些素质类培训呢?国家正在提倡减负,而非大力推进素质类培训机构发展。目前行业内素质类机构正在爆发式增长,个人认为这与国家政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素质类机构早晚难逃被整治、规范的命运。建议家长根据家庭时间安排统筹考虑,如果是有学科需求,那需要看周中是否来得及接送;如果是非学科需求,建议安排在周末,这样不仅不影响周中孩子正常上学、休息,而且还能丰富周末生活,减轻带娃焦虑。
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不代表所有培训都要一锅端。过度培训、超负荷培训,孩子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不仅是浪费金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建议同一时期培训类目总数不要超过3个,在培训之余给予家庭生活、外出娱乐、休闲放松更多时间,让孩子在快乐生活中学习提高。
学习频率不要盲目听从机构宣传,家长要通过对孩子培训几周后的观察,检查学习效果。学习不可能完全依靠机构,不管是学科还是特长,回家完全不训练是肯定不行的。学得过快,不能掌握学习效果,课耗完了还得续费。
品牌:规模代表了实力,但也并非越大越好
“双减”之前,学科机构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追剧、看综艺、明星代言,常常能看到打着“名师”噱头、高科技互动课堂进行的低价促销,几十元送XX课时外加免费学习资料,大机构争相进行资本追逐。说实话,通过如此大规模宣传,任何一个人想不知道都难。
家长认同大机构的实力,认为大机构不会随随便便倒闭,资金安全有保障。的确,大机构风险承受力相对会强一些,同时大机构品牌形象往往公关得滴水不漏。大机构线下门店往往也是装修豪华,各种场面事儿都让家长觉得在机构学习是一种荣耀。可是,从X博、XX街等大型连锁机构陆续暴雷之后,大机构还香吗?大机构把钱都铺在了广告营销、门店扩张上,积累的负债非常巨大,需要持续不断的流水才能支撑下去,一旦有任何不测,那每一天的损失金额都是常人无法接受的。关门倒闭是再所难免。
反倒是中小机构,日常经营采取较为谨慎的策略,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选拔优质师资、改良学习内容上,比较少会利用资本进行风投,一般也不会急于疯狂扩张。因此,遇到短暂的波动影响,还是可以挺过去的。中小机构绝非没有缺点。中小机构数量太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有多家分店很难像大机构一样保证教学与服务的标准化。对于家长甄别起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
这里给一点比较实用的建议:选择机构前,从线上、线下多方了解,比如通过点评查看是否有多家门店、是否有差评(一般好评有水分)、点评是否有400电话(意味着开通了点评商户功能,舍得花钱投入)、实地考察前通过电话先咨询看看话务人员态度与熟悉度;如果有朋友孩子在机构学习,可以打听下学习效果、平时服务怎么样。机构一般都有免费的试听课,家长正式报名前不妨多体验几次。不少机构只允许家长免费试听1次,后面再想试听那就得花钱买小课包。因此,如果某家机构允许你多次免费试听,且每次试听后都报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你介绍课程,那么说明这家机构还是比较有责任的。
资质:最不可忽略的合规因素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曾提到过获取办学许可是多么的艰难!虽然目前素质类机构不需要办学许可,只需要有营业执照即可(经营范围得有类似“文化艺术辅导”的字眼)。但我相信,不久的未来,素质类机构也将由各主管部门重新审批挂牌。
学科类、语言类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才能招生。家长如果报名时,在校区公开位置没有见到办学许可证,可以要求机构出示。如果机构犹豫拿不出来,那说明该机构属于无证经营。被举报的话一查就要关门。另外,办学许可证的性质为一地一证,意味着办学许可证上的地址必须与经营地址保持一致,即使是分店或者分公司也要具备独立的办学许可证,不能挪用总部已经办好的许可证。因此,家长要擦亮眼睛,如果看到培训机构张贴了办学许可证,还要仔细看一下地址是否是当前教学地址,不然也是有关门的风险。
教材:拒绝盗版教材,留意内容丰富程度
市面上教材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书店可直接购买的成熟教材,另一类是自编教材。对于成熟教材,家长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教材既可以从机构采购,也可以自行购买,价格也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对于自编教材,就要多留意了。
自编教材既有编纂后独立出版的,也有类似教案、PPT样式的复印稿。以英语教材为例,启蒙级别都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有的教材进度是1年学习26个字母,有的是半年就可以学完。多数家长还是比较在意教材丰富程度的,那么后者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师资: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首先,我们应该检查教学老师是否具备教师资格证,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那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是相关专业毕业、是否在备考教师资格证。严格来讲,教师资格证属于上岗工作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才成功取得。因此,家长在选择时,有条件的可以只选择有资格证的教师进行授课,毕竟考取教师资格证是经过相对系统的学习的;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相对放松条件,比如资格考试笔试通过、面试尚未完成,或者考试通过但是资格证还没拿到手,如果机构能提供相关证明,家长也可以放心选择。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教学老师的服务态度。市面上比较流行小班教学,既然不是1对1,那老师花在每个孩子身上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是不是能做到和孩子很好的互动,老师是否留心了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上可过程中有抗拒行为老师是耐心解决还是放任不顾……建议家长多留心老师是否足够认真、负责。
最后,确定报名后上课老师是谁。有的机构老师数量人很多,会专门挑出最好的一位来上试听课。因为试听老师表现最佳,家长往往会倾向于立即报名。报名后正式上课了,却发现无论如何都约不到试听老师的课程。所以,如果家长是因为看中了某位老师而选择报名,那请在协议上明确必须由XX教师上课。否则,你想要的可能永远也得不到。(但是,机构有人员流动再所难免,请各位家长对他人择业抱有一定宽容和理解吧~)
价格:适度砍价,否则只会降低培训质量
机构定价通常会考虑成本、周边消费水平、竞品定价、盈利空间等因素。正常来讲,相同类型的培训机构成本差别不大,定价主要考虑是家长支付力、是否有竞品。如果在市区,家长支付力较高,机构定价就会越高;如果在市郊,支付力会下降,定价也会随之降低。同时,通过与周边竞品价格比较,家长可以判断机构定价是否合理,原则上讲不会相差太大。
此外,衡量价格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比较,一个是横向比较。
通过纵向比较,我们要观察机构每年价格涨幅是否合理。一般涨价促销都在年底,目的是为了逼单爆业绩。如果涨价幅度不大,家长不妨多观望一阵,在这个环境下免得遇到关门跑路的情形。如果涨价幅度很大,那家长就要考虑多一点,比如是否要多囤课、后期时间安排会否调整、机构是否安全等,确有所需的话可以提前交钱,但要注意保留好单据、发票,为自己维权打好基础。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要观察机构价格水平是否合理。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校外培训收费指导价后,机构还能盈利吗)有提到常见的定价水平在100元/课时。本人对教育的理解属于偏实用性,认为学科辅导、绘画技巧等基础性培训其实更加重要,发散思维、素质拓展等类型培训其实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再加以训练,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真正学技术、学知识的培训,如果定价和兴趣类、素质类培训定价趋同,要么是前者定价偏低,要么是后者定价偏高。家长切不可拿着后者去压前者的价格。说实话,前者成本比后者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家长一味砍价,砍到最后一定是自己享受的服务变少了、质量变差了,同时还可能在协议里被加上各种隐性条款。所以,砍价的时候差不多就得了。毕竟你家孩子还要放在机构这里培训呢,谁不想自己孩子被多关注,而不是被放弃呢,对吧。
就说这么多,希望能帮助各位有选择困难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