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驱动是性欲(友情是志趣,亲情是血缘),婚姻的本质是保障。而耐受性是性欲的固有属性之一(旧人会冷淡,新人会刺激),稳定性则是保障的固有属性之一。
后两者冲突了。所以说婚姻是让度一部分自由交配权,去换取目前或未来的生活保障,使得自己老有所依,和让后代成长有更好的环境。
婚姻的保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部分。今天,物质生活更丰富,社会提供更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得婚姻的物质保障作用已经大不如前(考虑到贫富分化较大的国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养老与养育子女的物质保障,可以更多的靠自己。精神方面的保障,在更多样化的社会氛围里也同样不单只由婚姻一种方式来提供(不然那些婚姻不幸的家庭都活不下去了)。
这就导致了当今很多人晚婚而讨厌被催婚,甚至不婚的独身主义。
对个人而言,结婚除了保障的目的之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宣泄情感,二是显示价值观合群。对国家而言,结婚有利于政权稳定。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
重点是:
“精挑细选一个人,然后霸占上一辈子”是广大异性恋者被宣传的主流价值观。而在我看来,这两件事都比艰难,比找个创业合伙人都难。哪儿来的勇气相信天底下一定有一个最最最完美的人?而且最好的那个人你精挑细选肯定能找到??你现在是要挑选一个生命合伙人,找不到或者找到个差的几率我觉得起码90%吧。当你越是预期这段关系的长期性,就约小心谨慎去挑,然而一旦以指标去考察一个人,这件事跟爱情就原来越远了,变成了单纯的买卖。
期望一辈子都幸福是可以有的。但我更希望,是爱着爱着,回头一看竟然幸福一辈子了。而不是为了一辈子而去考察,比较,强迫,忍耐。就像你很少会对很好的朋友说,我们要约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不允许其他朋友比我们更好。通常是经过际遇的筛选,留下来几十年的真闺蜜,在越发了解相互应当保持的距离同时享受这段关系之后,才去小心翼翼地珍惜这段情谊。
总结起来,婚姻因爱情而起,爱情基于性欲,性欲不会长久,但婚姻的目的则又是为了长久。一开始有关,到后来渐渐无关。人都是会慢慢不行的,前辈们觉得要趁行的时候找个能产生性冲动的人,契约老来互相兜屎兜尿。要不拼个极低的几率去挑对一个人,同时守护到老(靠别人);要不索性拥抱新的时代,靠钱来让自己安度晚年,行的时候和不行的事都都能充分体验爱情和物质带来的美好。
所以呀,人生幸不幸福这件事,终归取决于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