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写作文的立意
作文立意,要看情况。如果是材料作文,要审清材料,明白出题人隐含的问题,回答它,就是立意。如果是命题作文,要看清题目,题目即为意思。如果题目只是范围,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以你自己较为熟悉或赞同的观点立意。
举个例子。比如说青蛙,青蛙也能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可以说是田里的警察。我们支捕杀他们,一旦没有了青蛙,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害虫不断地吃菜,难道我们会有美好的丰收吗?
还举个例子。比如说啄木鸟,啄木鸟是森林中的医生,它可以帮我们吃掉树里的害虫,让树恢复健康。我们杀害它们,树木的害虫会越来越多,树木会慢慢地减少。地球上没有树,会发洪水、地震。
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二、小学作文如何立意ppt
立足全局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内容,抓住其中主要对象,弄清其特征及与相关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并揣摩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然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抽象概括,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请看例1:
阅读下面材料《种玉米》,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听说有人试验成功了一种改良的玉米种子,于是千方百计找了一些来种。收成时,玉米果然又大又甜,产量又高,这个农民着实高兴了一番。
四周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个个羡慕不已,纷纷前来请求这个农民卖一些改良玉米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民担心人人都种上这种新式玉米,会使他丧失竞争优势,便断然拒绝了。
第二年,收成时,农民发现玉米产量降低了,而且不如第一年那么甜那么大。第三年,收成的玉米更小更少更加不甜。这个农民仔细琢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改良玉米接受了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审题】这位农民的事可概括为:他担心丧失竞争优势,拒绝村民买他的改良玉米种子的请求,反而导致他的改良玉米接受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而一年年减产。显然,材料对他的狭隘思想境界持贬斥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作文主旨:办事情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获取成功。
(二)关键锁定
有些材料,特别是叙议结合型或者对话型的材料,往往“一词立骨”,也就是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点明中心。阅读时如果能锁定它们,仔细揣摩,深入开掘,或者直接援用,或者引申拓展,就能锻造出所写文章的主旨。请看例2: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好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雕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审题】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核心人物自然是罗丹。罗丹砍去雕像的双手,是因为它们太完美突出,不属于雕像的整体,并从这个现象推论出普遍的道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句话精警深刻,无疑就是该材料的中心。紧扣此语,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悟得: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顾全大局,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或一己的'得失。
(三)多维审视
一则材料,往往蕴涵十分丰富,如果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地对它进行审视,就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然后将它们集中到一起,采取“面中选点,点上开花”的策略,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甄别,根据自己的实情去遴选,小中取大,平中猎奇,同中求异,陈中拔新,比较容易找到独特深刻而且利于扬己之长的立意。请看例3:
阅读下面《鲁人执竿》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城的人。开始他把长竿竖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高而不得进去。然后他把长竿横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宽,仍然不得进去。他十分犯难。不久,来了一个老翁,蛮有把握地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的事也很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长竿再拿着它进去呢?”于是,那个人听从老翁的话,立即把长竿截断了。
【审题】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从拿长竿的人来看,他将长竿竖拿横拿都不能进城便就此作罢,却没有继续想下去:顺着城门的方向拿,能否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呢?――这启示我们:多角度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他听了老翁截断长竿的建议,不加任何考虑就付诸实施。――这启示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盲从。从老翁的角度来看,他自诩见事很多,却向人提出糊涂办法,使人办了错事。――这启示我们:经验主义往往误事。以上三个观点难分伯仲,都可言之成理,构思时,你可根据你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项来写。
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审题立意方法三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
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
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
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三、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是什么
一、话题作文立意的原则
1、把握立意的大方向
应该说不加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的“话题”是不多见的,所以审题就是要发现这些限制,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立意”排斥在外。
但仅做到这点还不够,目前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即使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立意,立意的范围仍是相当宽泛的,而且同一个立意,其侧重点也有可能不同,在这些众多的立意当中,要选出合适的“立意”也并非易事。
元人陈绎曾在《文说》中引用戴师初的话,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所以,同样是正确的立意,其中还有“高下”之分,从众多“正确”的立意当中筛选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这是我们审题所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但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即先要保证“立意”的大方向的正确,这是我们所有审题、立意的大前提。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立意中,光有正确的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把立意上升到一个高度。
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材料背后的本质,只有把“立意”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在组织材料行文时,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所用,有所不用”。
例如:有一则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在对水进行立意时,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我们能想象到“水”的许多特性。
比方说“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避开”等。
这些现象,无疑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从立意上来说,从这些方面立意未尝不可,也就是说,从这些方面立意,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正确并不等于“优秀”,正确的立意并不等于“优秀”的立意,因为这些仅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要想立出不平凡的好的“立意”,使文章一鸣惊人,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往“深”的想,即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这表明,“只有不放任自流的水,才能作出一定的贡献”,“水总是往低处流”这表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事物的本质而来”。
“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会避开”,这又似乎在告诫我们,“成功,需要正确的策略”或者“知难而退非好汉”等等。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立出高一个层次的好“意”。
3、兼顾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这似乎是一个“虚”的要求。实际也不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与别人交流,或者让人看的”。
就从这一点看,提出上面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没有一定的思想性,那你的文章只能是语言辞藻的堆积,没有一定的现实性,则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时代性,就没有了愿意去看的“那双眼睛”。
所以,思想性、现实性、时代性同样是我们“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立意”应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是从“审题”到“立意”的一个前奏,具体到立意中,立意常用的思路方法有:
二、话题作文立意的操作方法
1、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这是立意时,应首先想到的思路。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实际意味着,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字数内,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就必须对原话题进行限制。
化大为小,这是面对话题作文时,我们最应首选的方法。只有化大为小,才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文题突破,达到写作的要求。
化小为大与化大为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些有“寓意”的话题,我们不仅可以化大为小,同样可以化小为大。
从大处着手,可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如能驾驭得当,同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不仅可想到自然界的各种风,像春风、西北风、清风、狂风等(化大为小),还可进一步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风。
像跟风、不正之风、请客送礼风、等(化小为大),无论是化小为大,还是化大为小,都必须严格限制在立意允许的范围内,超出了文题的限制,那就只能是偏题、离题了。
2、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有一些话题的立意不存在“大”与“小”的问题,那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虚”与“实”的角度去化解问题。
例如谈到“情爱”,这个话题时,我们就必须化“虚”为“实”,不仅要把他实实在在的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还要实实在在的通过事例来证明,这样“情爱”这个问题的内涵,才能够得以凸现。
同样,有时候又需要我们有化“实”为“虚”的能力。例如:在以“桥”为话题的文题中,我们既可直写桥的历史、某种桥的结构、桥的价值、桥的类型等,甚至与桥有关的故事、寓言等(以上为实写),也可以转变角度,写人与人之间的“心桥”,这个“心桥”便是从“虚”字考虑的。
无论是化大为小、化小为大,还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是为我们具体立意服务的,只要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最“优”的立意,便是最好的选择。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