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买了一本书,这本书放平了可以当枕头,拿起来可以当砖头。
这本书叫《艺术的故事》。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水平的书,只是艺术家、作品、风格的名字一大堆,比较难啃。
在艰难啃完史前、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然后又忘掉之后,我来到了15世纪。
突然觉得这本书看起来比较轻松了,不是因为渐入佳境了,而是因为艺术家名字越来越熟悉了。
书上开始讲到了达·芬奇,我想达·芬奇我熟悉呀,就是小时候画鸡蛋,长大了画蒙娜丽莎的那一位嘛。
达·芬奇第一印象
我对达·芬奇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小学课文。
四百多年以前(课本里如果还有这篇文章的话,现在应该改成五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
后来等我长大一点,看到了《蒙娜丽莎》这幅画,我觉得课本上说的不对。达·芬奇不是画什么都能画得像。
比如蒙娜丽莎就和我现实中看到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就不像正常人,因为她没有眉毛。
达·芬奇第二印象
达·芬奇死后,留下了7000多页的手稿,现存5000多页。
这些手稿上遍布了文字和素描,记录了各种想法和方案。涉及的学科种类繁杂,包括生物学,工程设计,机械学等等。
同时代的人把达·芬奇看作是一个古怪而神秘的人。大家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音乐家,但是很少有人对他知识的广泛性有所了解,因为达·芬奇从来不发表著作。
这些手稿,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只是稍稍透露出冰山一角,大家就觉得,这个人不得了。
再对比一下自己,摸到一点点知识,就恨不得马上举高高,真是杯具。
如果把达·芬奇放到现在,让他去写文章,那他不会日更,也不会是周更,甚至一年也不见得更新一次。但是大家都会翘首以盼,期待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达·芬奇发表他的研究。
为了探索人体,达芬奇解剖了30多具尸体。他对人体的了解,我们可以从手稿中窥见一二。当时的君主和将军们,想让这一位奇才去当军事工程师,制造新奇的武器和装备。
达·芬奇是一个左撇子,他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所以他的笔记只能够对着镜子来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他怕泄露他的发现,因为他的一些观点肯定会被看作异端邪说。
比如在他的手稿里,有几个字是“那太阳不动”。这几个字说明达·芬奇早就发现了后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这在当时是绝对的异端邪说,后来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兴说被烧死。
不过,尽管醉心于研究,达·芬奇自己无意于被人看作科学家,其实他所有对自然的探索主要是在寻求视觉世界的知识,这是他艺术创作的需要。
科学是他实现艺术的工具。
《蒙娜丽莎》好在哪里
我们再回到《蒙娜丽莎》。
像《蒙娜丽莎》这样的杰作享有举世盛名,也许并不是特别好的事情。我们到处都能够看到她,在广告上看到她,在T恤上看到她,在瓷砖上看到她。
太多了,已经让我们没有办法仔细欣赏它她。很难从“这是一幅具体的,一个男人画的一个女人的肖像”这样的角度去看她。
现在就让我们尝试抛开对她的所有成见。想象自己回到了16世纪初的意大利,用崭新的眼光欣赏一下这幅画。
我相信你听过,蒙娜丽莎是神秘的,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着她,她的眼睛都会跟着你。
现在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性格,就能够相信这不是灵异,也不是偶然,而是达·芬奇故意的。
这是对人眼睛观察事物的方式非常了解的结果,他知道运用什么手段,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然后你再仔细看一下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你能够看透她心里面在想什么吗?
我看着她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她在笑,但好像有一点儿无奈和悲伤;再仔细看,这个笑容好像又在嘲讽我刚刚的想法;再看一眼,似乎又变成了温柔,原来是我误会她了。
达·芬奇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就要提到达·芬奇发明的著名绘画方法:渐隐法。之前的画家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总是像个雕塑,不像真人。
这不是因为技术不够,或者偷懒,多半是因为之前的画家是一根线、一根线去画人物,描绘得越认真,就越像雕塑。
达·芬奇发明了一种画法,让轮廓模糊,让色彩柔和,一个形状融入另外一个形状,他将这种画法用在了蒙娜丽莎中。
我们之所以能够辨别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眼角和嘴角。比如,看一个人是否在真笑,嘴角上翘还不够,眼角的肌肉动了,才是发自内心的真笑。
而达·芬奇恰恰有意识地让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模糊了,她的真实情绪被隐藏在阴影和模糊的背后,全世界猜了几百年,猜不透。
渐隐法,只是蒙娜丽莎背后秘密的一点点,但已足够让我们窥见达·芬奇的天才和努力。这些都是源于他用科学的态度观察世界的积累。
你会发现,原本我们以为完全感性的艺术,往往和科学有紧密的交织。
比如在古埃及的绘画中,人物都是平面的,身体正面朝着你,脸有时侧面的,谁地位高,谁面积就大,透视法的发现,让绘画看起来更真实。
莫奈等画家,之所以称为印象派,也是出于对光影的科学观察和实验。
达·芬奇为什么牛
在达·芬奇生活年代的不久之前,艺术家视野其实是比较狭窄的,他们随时接受雇主的订单,然后根据要求来绘画。
有的画家既可以画画,也可以做鞋,或者做橱柜,画家更像工匠,社会地位不是很高。
在当时,许多人会非常高兴地邀请一位会说拉丁语的学者参加他们的宴会,但是如果要把一个画家或者是雕塑家邀请来参加宴会,他就会犹豫。
达·芬奇认为,如果他给艺术奠定好科学的基础,就能让他自己心爱的绘画艺术从微不足道的手艺变成高贵体面的职业。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我们现在提到艺术家,都是带着崇敬的眼光,感觉他们是独立于普通人群之外的另一个群体,他们在用超凡的天才解释世界,描绘世界。
其实在历史中的大多数时间里,艺术家只是一种工作,和理发师、锁匠是一样的。
而我们有现在这样的对艺术家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达·芬奇这样伟大人物的工作。
达·芬奇耐心地观察自然,为了提升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学习他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事物,再将细致的观察、天才的想法和无数遍的练习凝结为作品,穿越时间来到我们面前。
也许小学课本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是真实的,画鸡蛋确实对达·芬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我觉得结论是错误的,画鸡蛋的训练不是让他画得“又快又像”了,而是让他画得“又慢又好”了。
视频版PPT演示
以下为PPT录屏,目的是展示所有PPT,并模拟应用场景,和文字内容有一定重复。请自助食用。
PPT源文件
黑皮笔记是一个从优质书本出发,探究某个问题,然后做一份PPT将它讲出来的栏目。
这是第8期,PPT源文件已打包。
在头条号【黑白间设计】私信【黑皮笔记8】即可下载。
黑白间设计
致力于在美与实用间寻找平衡
让设计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