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牛在哪里?换成现代的表达方式,其牛就牛在“自身包装能力”和“PPT呈现能力”。
就好像某些公司一样,踏实肯干的人没有出头之日,而不干活但是“PPT做好讲好”的人反而升职加薪。
胡博士就是如此,他竟然能够通过各种巡回演讲,把自己碌碌无为的真实表现,洗白成为争取美国援助的大功臣,至少在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眼中是如此。
他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每天东奔西走谈笑风生,实际争取美援的贡献不高,但坊间竟然还能一直流传——“在抗战艰难之际,胡博士在美国为中国争取了大批援助,对中国抗战绝对是有大功之人”的传言。
而他的拥趸也十分喜欢吹捧他在争取美援方面的贡献,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1937年,胡适接受蒋介石委托,以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身份赴欧美作国民外交工作,并在次年成为驻美大使。
其实胡适本身的学术造诣并无可指摘之处,但毕竟只是一个读书人,宽容和自由更是他的人生主旋律的总结。
这样的人作为一名专家学者绝对是够格的,但是成为能扛国家重任在肩的外交大使就不够格了。
果然,这种性格的胡适在美国的外交工作也十分随性,到处巡回演讲,收获各种名誉博士头衔,和政客谈得不亦乐乎。
在美国期间,胡适曾进行了《中国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北美独立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我们还要作战速求卓超坚守自由下去》、《中国目前的形势》、《远东和世界将来的和平》、《我们的共同战斗》等演讲。
胡博士在宣传中国坚持抗战的正义性方面有了不错的效果,日本方面甚至还大为紧张的认为要出动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三名专家赴美才能对抗胡博士。
可见胡适的文字功底和演讲能力绝对是杠杠的,对于中国抗战的正面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让他成为了最出风头的人,但他的功绩也绝大部分仅限于此。
因为在那些美国政客老油条面前,胡适这种书生的意气风发根本无法打动他们,他根本无法从美国人手里拿到什么实质好处。
但随性的性格也让他根本没有太在意这些事情,依然每天和各路政客、学者谈笑风生,实质的工作效率极低。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于美国的援助也有了切实的需求,蒋介石希望能够从美国争取一些援助。
所以,他不断地要求胡适在美国做一些事情,帮助中国获取一些切实的帮助,但胡博士接到命令之后,不是考虑怎么实施,而是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的反驳这些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实在无法忍受胡博士这种随性的外交理念,于是加派陈光甫(图6)去美国专门负责争取美国援助,效率立马就提升了一大截。
陈光甫到任后直接谈成了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解了中国的燃眉之急,胡适作为驻美大使当然是最终签字人。
这可能也是胡博士被称为争取美援大功臣的重要原因,因为最终协议的字都是他签的。
后来陈光甫辞职,宋子文(图7)赴美的主要任务也是负责争取美援,其成效也十分显著,在1940年获得1亿美元借款,之后又于1942年3月获5亿美元借款。
如果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给援助还能认为是盟国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给予的帮助,那在这之前的一些借款则全靠外交沟通了,毕竟当时美国两头吃。
可胡博士虽然靠着卓越的演讲能力获得了公众的追捧,但是其实际的工作表现在内部人士尤其是上层领导看来是十分不称职的。
比如蒋介石作为胡博士的顶头上司,对于其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糟糕工作表现便深有感触,其在日记中提到:
“此次美国对倭态度之强化,全自于自我态度之坚定与决心之坚毅.......而内子力助于内,子文辅佐于外,最为有力,否则如胡适者,则未有不失败也。”
“鉴于历次外交部与驻美大使胡适对其使命与任务之成败几乎毫不在意而发也,此等官僚与政客无胆无能,而不愿为国家略费心神,凡事只听其成败,是诚可痛可悲之至也。”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博士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办事极为随性,对于外交方面的成败没有太多的责任感,即无胆识又无能力。
所以,对于争取美援没有太多助力的胡博士,竟然能够被一些人称为争取美援之大功臣,就是靠着自己的包装能力和宣传推广能力,这不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