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88岁的巴菲特因学习PPT上了微博热搜。
本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始终未停下学习的步伐。
有句话说: “有的人25岁已死,75岁才埋”。
寥寥数语,却揭示了人生走向的不同,有的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徒消生命的厚度,终无所获,有的人把自己当成了造梦者,将一世活成了两世。
但凡那些皆有成就之人,都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旺盛的学习力。
【1】
在刚过去的抗疫时期,我们都被钟南山院士吸粉了,一来是他过硬的医疗水平,二来是他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已经84岁的老人,在和外国人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时,一口流利的英语,丝毫不含糊。
网友们都说,这哪里像84岁的老人,明明就是个蓬勃的少年。
我们都知道钟老的英语说得清晰、流利,却很少人知道钟老在43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学英语。
改革开放后,43岁的钟南山得到首批出国留学的机会。
在留学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英语口语太差,是阻碍他进修的拦路虎。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中,用英语写信给父亲,就这样,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了。
我们所看到的行云流水,都是别人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泰斗、抗击非典型肺炎和新冠病毒肺炎的领军人物……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他对知识不懈怠追求的结果(改为:结晶)。
当我们以为这是最高的水准的时候,钟老却说:“学习是我最重要的(事)了,因为现在我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未知数”。
因为未知,所以求知。
在未知的世界里,优秀的人都会十分注重探索、学习,将知识有机地积累起来。
世间哪有天才。你所看到的成就,不过是他们经年累月的学习与沉淀。
受疫情影响,老师纷纷转型成“主播”,清华大学95岁的张礼老教授也不例外。
为了让学生在疫情期间继续学习,张教授挑战在线教学,自学直播,采用直播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在线教学。
张老教授的用心,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自学直播中,年龄是张老教授的最大障碍。
高龄给他的身体、精力和思维带来阻碍,却没有阻拦张老教授继续学习的步伐。
除了日常备课,张老教授还会花大量的时间看文献资料,保证课程内容紧跟科研变化。
他说:“前沿当然因时而异,课程就必须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所以我也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有多少人在学习时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体力跟不上……
这些,不过是甘于平庸的人的借口。
失去对知识的渴望,才是他们碌碌无为的原因。
那些停止学习的人,大多会陷入“生于25岁,葬于75岁”的局面,一边羡慕优秀的人那旺盛的生命力,一边放任自我,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活死人。
【2】
前几天,四川一位75岁的老奶奶登上热搜。
她自考大学,12门课程过了9门,被网友称为“励志奶奶”,她叫李启君
这位老奶奶身体状况不好,有类风湿,僵硬的手,但即便这样,她还是坚持拿着笔把知识点一个个抄在本子上做笔记。
她的眼睛也不太好使,但依然坚持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看书备考。
面对身体的不适,李老奶奶依然执笔追梦,这让百无聊赖的网友深感惭愧。
在疫情期间,守在家里的大多数人已经“闷”出懒散的习惯来。
刷微博、看抖音、打王者……在充裕的时间里虚度。
已是暮年的李老奶奶即使身体欠佳,她却时刻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力,每天完成学习计划,争取在疫情过后,能把剩下的3门课也考过。
塞涅卡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深以为然。
李老奶奶较于那些已经停止学习的人来说。她的生命是旺盛的,灵魂是充实的。
优秀的人,大抵如此。
前段时间,日本的一位86岁老爷爷井上继信,参加人生首次大学毕业典礼。
因为家庭的原因,年少时的他没能读上大学;因为工作的原因,中年时的他没能大学毕业;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的井上爷爷进入了明蓬馆高中学习。
经过2年刻苦学习,他提前2年毕业了。
在毕业典礼上,他说:“多亏了大家,我才能毕业。接下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我下一个目标是阅读家里的昭和文学全集。”
图源/西日本新闻
如果说,大学毕业是他的梦想,继续学习则是他的习惯。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卢梭说:“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件美好的事。”
学习的魅力,只有那些用一生的时间扎进知识里的人才能体味到。
真正优秀的人,从不会患得患失,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把学习当作人生第一要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
多年前,在加拿大开了一家中医学院的吴少天老先生听说中国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徐立然教授对艾滋病的研究很成功。
于是,他慕名前来,考取研究生,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一名年纪最大的学生。
2019年,63岁的吴少天老先生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考上了博士。
吴老先生从研究生到博士,一路走来,对知识的渴求“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图源/青蕉拍客
即便自己已是中医学院的老师,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习无限的知识。
这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这一生不过须臾几十年,眨眨眼就过去了。唯有与无限的知识常伴,才能活得更“长久”些。
有偶无独。
2019年11月, 63岁的马来西亚中医师许海来华修读博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修读了肿瘤科硕士学位。
攻读完硕士再修博士,这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梦想。而对于许海老先生来说,这只不过是在专业上追求极致的一个过程。
他说:“努力在肿瘤专科领域学习,不是为了考取更高学历,而是希望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学到更多,将所学运用在临床上。”
毛泽东曾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知识满足,只会让我们从此止步。
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满足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待知识,他们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永不满足。
【4】
《师旷论学》有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在任何一个阶段学习,你的生命都能散发出光芒。哪怕只是“炳烛之明”,总比“漆黑”好。
知识从不会因为你年纪轻,就厚待你;也不会因为你年长,而轻视你。
而真正厚待你是:你自己的学习力,对知识的渴求。
放眼看过去,那些优秀灵魂的底色,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最后,借用荀子的那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