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腕带使用正确佩戴方法
新生儿尤其是小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需在保温箱内生活,是宝宝离开妈妈子宫后在外界生活的第二个“家”。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腕带是识别新生儿身份的唯一凭证,新生儿监护室要求腕带佩戴率达到100%。
保温箱内温湿度环境恒定,但护理人员的很多操作都需要扫描腕带进行核对,会频繁的开关箱门接触患儿,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的机率,另一方面,外界的气流会随着箱门的开放快速进入到保温箱内,对早产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不利于患儿恢复。
那么,怎样做即可以进行PDA扫描核对,又可以减少开关保温箱门的次数呢?新生儿室的护士们头脑风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
腕带如果在保温箱外面,不就可以不用开箱门了吗,但腕带不佩戴在新生儿身上,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护士们用宽1.5厘米的弹力带,根据患儿肢体围度自已缝制弹力圈,大小以不脱落、不影响肢体血运为标准,再用柔软的绸带将腕带与弹力圈相连,腕带置于保温箱外。这样即扫描腕带既不用开箱门了,还可以保证腕带佩戴于患儿肢体上。
如图所示:
由此,产生了科室独有的新生儿腕带佩戴及管理规范:
1.严格执行腕带双人核对,双人签名。
2.新生儿室实行24小时无陪护管理,要求新生儿腕带佩戴率100%,严禁医务人员随意取下腕带标识,新生儿外出检查必须核对及佩戴腕带。
3.为避免腕带脱落,科室要求腕带佩戴于患儿脚踝处。
4.弹力圈松紧适宜,过大容易脱落,过小影响肢体血运,使用中严密观察患儿皮肤情况。
5.弹力圈及绸带被污染及时更换,患儿体重增长、肢体围度增大及时更换。
6.新生儿出院与家长核对无误后取下腕带,按医疗垃圾处理。
二、护腕的正确戴法
护腕的戴法如下:
1、双手握成拳状,拇指外伸,将护腕的大拇指套入拇指内,再固定住护腕的一端,另一只手握住护腕的尾部,刚开始盘绕手腕,第一圈时一定要盘绕紧致,再将护腕的一端固定住,才能使护腕的后部得到松紧。
2、戴在左手右手都可以了,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分配。佩戴护腕的时候注意手握拳的姿势,通常呈立拳状,手臂挺直。
3、将护腕安全套入拇指内,双臂再一次挺直好,然后再将护腕的一端紧贴手掌心,使护腕稍靠近手掌心,再用另一只手将护腕绕到手腕子处,第一圈一定要牢牢地接近手腕子,否则可能会影响护腕的应用。
扩展:手腕子属位很容易发生扭伤的部位。只要胳膊出现了问题,运动员的健身生涯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因此,在体育场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佩戴护腕进行健身运动的运动员。
护腕简单点就是维护手腕子,所以一说起护腕的作用,大家首先反应就是保护手腕。护腕在减轻发胀、保持负伤部位、让负伤的位置足以使轻击层面具备显著效果。另外,护腕也可以减轻对方发球时手腕的冲击力。精力较少的参赛者一般会选择一定护膝。
减轻对方腕部乒乓球击打对方球拍,能打穿铜线,加减震。尽量避免手腕骨关节的移位,同时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强大功能。合理搭配护腕可以有效地减轻腕部的工作压力和较大的冲击力,防止手腕受伤。具有避免挫伤,脱臼这些技能。
三、护腕怎么正确的戴在手腕上
手腕是最常活动的身体部位,手腕处出现筋腱炎的机会是很高的。要保护手不被扭伤或加速痊愈,佩戴护腕是其中一个有效方法。
手腕属位容易扭伤的部位。护腕的作用,第一是提供压力,减少肿胀;第二是限制活动,让受伤的部位得以休养生息。与此同时,最好尽量不要妨碍手部的正常运作功能,所以如非必要,大部分的护腕,都应是容许手指活动,不受掣肘的。
护腕一般有两种: 筒状的和缠绕式的。
筒状的护腕购买时要注意挑选合适的松紧度和自己合适的长短,既要保护好手腕又要不妨碍手腕运动的灵活性,带的时候只要注意下沿的位置,当然是越靠近手心方向越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要影响手腕的灵活运动,这和上文说的一致。
缠绕式的只是在缠绕的过程中注意调节松紧度,保护距离的长短也可以调节,但是挑选的时候要注意材料,最好是舒适,松紧合适,吸汗,而且在固定的时候不易松动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