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就像我原来想离开某司后应该可以有更多时间写公众号了一样,哎,草都长到比人高了。

不过,作为存储老人,我还是一直关注存储圈的情况,特别是新的创业公司的。存储创业公司里面,标杆就是Pure Storage和Nutanix,一个是固态存储的领导者,一个是超融合系统的领导者。

但标杆也有标杆的烦恼。这不,上周四这两个公司公布了最新的季度财报,财报总体来说都不太好,可能预示存储的环境恶化?Pure Storage说主要原因是供应出了问题,还有向订阅模式转型。而Nutanix则说销售执行不力,向软件和服务转型导致。看来创业公司不能轻易转型,否则控制不好就麻烦了,特别是上市公司,因为转型肯定有阵痛的啊。你说你Pure做闪存阵列的,非要在云上卖。你Nutanix做超融合的,居然不做一体机,客户本来认为HCI就应该是一体机啊,省事啊。还有,销售突然不让卖硬件,不习惯啊。不过,我就是YY,相信他们看到的应该都是方向,只是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

但这两家标杆公司同时在上周四发布了最新的季度财报,财报的结果都不太好,但是怎么股市反应这么不同?Pure周四略为下跌,周五就反弹了,但是Nutanix周四下跌后,周五跌得更狠,应该是上市以来跌得最惨的一次。

为啥股民都不看好Nutanix,但觉得Pure Storage不错呢?难道是这段时间超融合破产的企业太多了,这个红海的水太红了,大家觉得HCI很难竞争过服务器厂商?还是HCI前面炒作太多了,泡沫太多了?

其实,Pure和Nutanix发布的财报还可以,Pure是上个季度不太好,而Nutanix则是对下一个季度预测导致股民恐慌。Pure预计下一个季度收入基本在分析师预计范围内,但是Nutanix预测下一个季度就大大低于分析师预期,因此股民害怕,只能跑路了。

不过,大家也不要光看新闻,要看看厂商给投资者讲的PPT。我今天把这两家的PPT都拿出来,来个看P说话,相信大家可以学到更多。

我们先来看看Pure Storage的。Pure的财报PPT每次都写得不错,对稳定投资者的效果比Nutanix好。

Pure先总结了自己成功占位的5点,后面再展开讲。

首先是产品不断增加,从原来可以参与的240亿美金的市场到现在的超过500亿美金市场。我记得上个Q还宣传是350亿美金,这么一下子就500亿了?估计看Cohesity和Rubrik这些第二存储厂商拿钱拿到手软了吧,他们都宣传5-600亿的空间。

市场份额方面,Pure原来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业务模式,技术创新和客户体验三个方面,现在又加了一个技术差异化。这个有点搞了,和那个创新其实重复了,创新肯定有差异化嘛。还有,Pure要在2020年底做到全球外部存储第四,哈哈。大家都知道,第一名肯定是Dell EMC,第二名肯定是NetApp,第三名嘛,Pure认为应该是HPE,华为估计也认为自己有机会。而Pure只有全闪存,做得第四不错了。

一个做闪存的,居然也买到云去了。Pure说自己有750项软件专利,因此,自己其实是一个云软件公司来着。

Pure也说了,业绩不太理想有供货原因,也有向订阅模式转型有关。大家都知道,订阅模式都是分期付款,都不是一次性的,因此收入有滞后。

19财年总于实现承诺,盈利了(注意是non-GAAP口径,如果是GAAP口径,还是亏损的),不容易啊。这也是股价要比Nutanix坚挺的原因,Nutanix还在亏损。虽然Pure的盈利只有3.7%。我们看到Pure调高了自己20财年的收入和盈利预期,看来其对未来还是很乐观的。这也许是支撑其股价的重要信心。

收入增速放缓,但是还是保持1/3的增速。

由于订阅模式的增长,延后收入也增长。

整体的客户数不到6000,不到Nutanix的一半。

毛利率一直保持不错。

运营成本也在逐年下降。

19财年是第一年盈利。

现金流也首次年度转正。

对下一个Q的预测符合分析师预期,因此股票没有跌。

从长期目标看,目前销售和市场成本和管理成本占比还比较高,说明市场还处于扩张阶段。

整体看一下,除了上个Q财报不及预期外,其他还好。现在Pure收购了StorReduce,一个做对象压缩的公司。有了这个技术,现在Pure提出用闪存消灭磁带,推出了F2F2C的备份概念,代替传统的D2D2T。而且现在前端的NVMe-oF也实现了,有空我再写一篇帖子探讨其技术的进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Nutanix的PPT。

公司介绍,到现在10年,成为一个15亿美金的软件公司,还是挺厉害的。

上个Q成绩其实不错的,股票下跌主要是下个Q预期太差。

过去一年软件和支持的订单就有14亿美金。

毛利率高达77%,因为硬件少了。

客户继续高速增长,大客户增大,75%订货是老客户给的。

这是Nutanix的产品全景图。

我们看到,现在Nutanix存储产品很全啊,不光支持文件,还支持iSCSI,马上要支持S3了,到时候我再谈谈Nutanix怎么向存储公司转型,O(∩_∩)O哈!

我们看到其自己的hypervisor的节点采纳率已经高达40%了。

还有,有21%的交易也购买了其外围产品。这个好像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按照销售比例来看比较容易理解。

上个Q的收入年增长率也在42%,高于Pure。但是,还在持续亏损啊,而且亏损还增长了,人家Pure都盈利好几个Q了。

订货持续增长。

收入也是一样。

加一块看,虽然硬件的占比在下降,但整体的收入还是增长的。我们看到,硬件收入只占11%了。

延迟收入也增长,和Pure一样。

毛利率由于不卖硬件,因此持续改善。

运营现金流是正的,看来融了不少钱。

这个Rule of 40,不太懂,好像是收入和现金流的增长加一起。

我们看其累计客户数超过12000了,是Pure的两倍多。

前2000强有760是Nutanix客户,老客户累计购买都达11倍了。

大单越来越多。

向循环收入模式转型。

平均合约3.6年。

人力继续高速增长,现在4700人了,我们看到销售和市场人员占比47%,说明还处于扩张阶段。

公司文化,这个有点多,记不住啊。

新的报告模型,有收入是提前给的,有按照交付质量给的,也有按比例给的。大家看到Nutanix把硬件叫pass-through硬件,也就是硬件只是过手而已,但是,作为一个HCIS厂商,把硬件抛掉不知道合适吗?反正现在销售还是遇到一些问题,据说下个Q预测收入只有个位数增长,原来都是30%以上的增长啊,这就是股票悬崖上下降的原因啊。不过,看硬件的比例,应该不是不卖硬件造成的,应该还是销售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

好了,看了这两个公司的PPT,大家更喜欢那个呢?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Pure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