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应该怎样科学的教育孩子
别让贬低孩子变成你的日常社交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
家长A遇到家长B,两人开始寒暄。
家长A:你们家孩子真是聪明懂事,不像我家孩子,不爱学习不说,还老调皮捣蛋,简直要烦死我了。
家长B:小孩子活泼一点才好呢,我家孩子成天跟个闷葫芦一样,呆头呆脑,被欺负了也不会还手,真没用。
那么,这些家长是真心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很优秀,只有自己的孩子特别差劲吗?当然不是的。其实,这只是一些家长之间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社交方式罢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把谦虚当成传统美德,这些家长的本意恐怕也只是为了自谦,毕竟没有人愿意听到你上来一开口,就把自己的孩子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这样不止容易把别人吓跑,还容易引来异样的目光。
只是,这样以贬低孩子为前提的谦虚,真的好吗?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家长A和B的孩子都在,听到自己的爸妈这样评价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是不是不爱我……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若这样的情况多了,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丢掉人前教子的旧观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许多家长盲目信奉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只有让孩子觉得难堪,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以后再也不敢犯同样的`错误。
须不知,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孩子暂时屈服了,却很大程度地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我妈有一位女学生,原本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成绩却突然直线下降,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也突然变得无精打采的。
我妈觉得奇怪,就去这位女学生家里拜访了一下,提醒学生家长注意一下孩子的异常,却不料才一说清楚情况,那位家长就拉过孩子,当着我妈的面把孩子一通训斥,根本不顾忌孩子胀红的脸和在眼圈里打转的泪水。
显然,这位家长就是特别喜欢在人前教子的类型,而小女孩近来的反常表现,也正是因为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引起的:
小女孩最近爱美意识觉醒,放学一回家就待在镜子面前装扮自己,还经常吵闹着要家长给自己买漂亮的发卡和服饰。
可这位家长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过于在意外表不太好,所以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们家有个长得丑还特爱打扮的小妖怪。
本意是想让孩子把精力都转移到学习上去,没想到却起到了严重的反效果。
其实,爱美是小女生的天性,这位家长应该以温和的口吻,私底下跟孩子好好沟通,耐心加以引导;而不该在公开场合羞辱孩子,让孩子难堪,以这样伤自尊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不要轻易毁坏孩子的名誉
我家明明就是个活阎王,昨天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今天又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一年到头都不让我省心……我都教育他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有一次,才进堂嫂家大门,堂嫂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诉苦。
原本在一旁安静看电视的明明突然跑过来,对着我们做了个鬼脸,满不在乎地说:就不听,我就不听,不要你管!
你看,这孩子越来越没脸没皮了!堂嫂咬牙切齿,又开始细数明明往日干过的坏事。
听着她祥林嫂般的碎碎念,我忍不住在心里替我堂侄儿叹了口气。
我很清楚,其实堂嫂跟我说这些,只是纯粹想吐个槽那么简单,但这样很容易影响到我对明明的看法。
孩子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孩子通常都会受到影响。
别说孩子,就算是大人,都会在意自己的名誉。名誉越好的人,越是小心翼翼的维护名誉,反而是名誉不好的人,就无所顾忌,甚至破罐子破摔。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做错了某件事,也不要急于将它宣扬出去,如果实在迫不得已,揭丑的同时,也要恰当的为孩子的某些错误遮丑,给孩子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正的机会。
别轻易在孩子身上贴下坏标签,维护好孩子的小小声誉,并引导孩子也加入到这个守护自身声誉的军团里来。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天下父母心都一样,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没有人会主观意愿地去伤害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却在不经意间,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痕。
其实,父母们只要记住,孩子从出生那日,分离出母体开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会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我们应该去尊重他,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没有意志的私有物品,用自己的意志覆灭孩子的意志,抹杀孩子的个性。
这一点我身边一对很有修养的夫妇,就做得很不错,而他们的两个孩子,待人接物都是大方热情,彬彬有礼,遇到危机也从不慌乱,而且思维开阔,经常会做出一些很有创意的小物品赠送给他们,让他们十分惊喜。
他们告诉我,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妨试着蹲下来,平视着孩子的眼睛,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们是在平等的交谈。即便工作生活中有再多不如意,情绪再焦躁,也要记得先深吸一口气,平复自己,再去面对孩子,顾及孩子的感受,切记不要用那种命令式,甚至是谩骂的口吻。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给予孩子尊重,不要轻易贬低孩子,相信我,你的孩子会回报给你一个更加乐观自信的自己!
孩子就像一块洁白的海绵,我们想把他们浸入一盆肮脏的水,还是浸入洁净的清泉?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回到生活中,每个父母都要小心谨慎,千万别让自己沦为孩子的自尊杀手。
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教育他。
二、作为家长该如何科学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情,同时也需要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一些。有很多爸爸妈妈以为教育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朝着自己心中所想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能够快乐的学习的话这种收获将是事半功倍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家长可以选择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家长就可以选择鼓励孩子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确实会出现胆小的现象,而家长可以选择帮助孩子去克服心中的害怕,一点一点的引导着孩子去挑战极限。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克服心中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之后的喜悦,相信孩子今后会更有竞争的意识。
而且有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敷衍孩子,孩子在问家长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随口的糊弄孩子。其实爸爸妈妈应该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孩子解释相关的问题,这样孩子就能提前了解到很多社会上的现状。爸爸妈妈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战胜心理的障碍,同时也让孩子慢慢的了解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家长在生活中确实容易出现情绪化的问题,在情绪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教育孩子了,否则的话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发火。成年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应该朝着孩子生气。希望爸爸妈妈都能约束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父母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比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来,孩子往往不愿意刷牙。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比赛,看谁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应赛。当然在开始竞赛时,父母应有意让孩子获胜,以树立起孩子继续做的信心。
二、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三、游戏法可以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识图形、辨颜色、数数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开展玩积木、拍皮球、画图画、跳绳等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引导他完成有关的学习任务。
四、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于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做还是不做:比如,有的孩子在家喜欢边吃边玩,家长跟在后边喂,这时家长就可让孩子选择是先玩,还是先吃饭,若先一起玩了,那之后就得吃饭了。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孩子会听话起来的1、转变方式:不要坚持让宝宝按照你说的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如宝宝该上床睡觉了,但宝宝迟迟拖延。在此情况下,你可以设定两个选择:(1)你该睡觉了,上床去好吗?(2)你还不睡?妈妈要睡了,妈妈要关灯了,你自己到客厅去玩好吗?一般宝宝会依着自己的性子选择,但没关系,只要父母坚持信守承诺,宝宝会在总结失败的
选择中,接受大人的建议。
2、适当中和:如果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决策,当宝宝不情愿时,家长可以和宝宝商量,确定一个折中的办法,使双方都满意。比如,外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吃什么......在非原则的大事上,让三四岁的宝宝参与讨论,比让他服从更有价值。即便宝宝的意见欠妥,也不妨听他的,引导他通过决策失误中形成经验,才能实现引导成长。
3、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宝宝不听话,大人不让步,会更有利于对宝宝的教育。如在公共场合耍赖、外出做客没规矩、影响妨碍别人的生活、活动等等。只要宝宝违背事先的约定,家长可以运用中断活动、带离现场等方式,让宝宝体验不遵守约定的后果。但是,家长切记:事先要针对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使宝宝心理上有准备,行为上有比照,这样宝宝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