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人人都会做,门槛极低。
于是,就有了PPT不值钱的普遍认知。几张图、几段文字,放在一起,就成了PPT。
而常常,动手做PPT的,又会遇到几个困惑:
1,为啥别人做的就比我做的好看?
2,为何做着做着就卡住做不动了?
3,一场演示下来,观众总是一副恹恹欲睡饮恨西北的样子?
4,为什么同样有人愿意花几个乃至几十个W去做一份名之曰“高端” 的PPT?······
事实上,做公司资料、做项目方案、做教学演示、做会场发布等,对PPT的认知与标准几乎完全不一样;
同样,做公司资料、做项目方案、做教学演示、做会场发布等,PPT操作上确实大有差异。
而观众跟顾客、尤其甲方,对其要求永远就那么几点:便于观看、展示清楚、美观大方······
本人真正做PPT是从会场开始的,大屏幕展示很容易区分PPT档次,久而久之,习惯并钟情于LED大屏(同样也基于早些年在光电/LED工厂的上班经历)。
可以肯定的说,LED与之前通用投影布对PPT要求是不一样的。从物理属性方面,二者光源、亮度、分辨率等皆不一样,呈现出的画面感差异颇大。举例说明,白底PPT放在LED上比较刺眼、放在投影布上却很饱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会场大屏上通常采用深色或纯底PPT。去看看那些大厂发布会就知道了。
— PPT是包容性极强的一种工具与呈现方式,用途自然很广。但有两点可以肯定:1,PPT为演示而生;2,PPT是给别人看的。
反过来举个例子可能更好理解 —
比如,某一创业公司成立,前期为了业务推广,就得制作一些线上传播宣传资料。一张海报展示不完整、几分钟宣传片成本又太高,好吧!就整个PPT吧!于是,安排员工或合伙人自个儿上,吭哧吭哧开始做,数千字文案写毕、好看图片收罗到位,组合、拆解、排版,一口气就整了上百页。然后,满足加陶醉一番:“这个PPT价值千万!”接着分发给公司所有人、公司人员再分发给微信好友、微信群。一大波广告营销算是打出去了!坐等客户上门。— 如果我是那个收到资料的人,出于关注与好奇当然会点开去看。— 天呢!100多M,下载了半天。往下翻看,密密麻麻,越看越多越看越长,图文凌乱、画面怪异(已经乱码),那大段大段文字愣是看得眼花,不动手去放大,压根看不清写的是啥。如果我很热心、恰好又在电脑旁,就去电脑里打开文件。一百页PPT,看完起码得大半个小时,因为从封面标题到末页落款,一直在晃荡跳跃不止,满目缭乱、成篇粗糙动画,整得人一个火大。— 最终,一肚子不良情绪,搞不懂你到底是做啥的。
这几乎是市面上PPT普遍流通方式。很显然,这种操作里面存在几个通常被忽略的问题:
1,首先没有遵循策划思维与设计思维;
2,没考虑载体与场景(手机/电脑/投影布/大屏);
3,没考虑比例尺寸(简单讲,手机竖屏、一目了然,非要搞成16:9横版,非得让人还得用手去“撩”、特别如我等视力不好之辈,那叫一个受罪);
······
— 最终,导致结果,无效传播甚至负面传播(一看就是WAI公司)。
很多人用PPT做所谓PPT时,做到自嗨一步,往往就完事了。
有基本审美要求者,多数也会下载一份好看模板用心包装一下,也知道导出为PDF格式(至少缩小了内存且不乱码),而大批量色块/线条/不相干元素毫无节制的运用,同样是比较恼火的事。
于是,就造成一种现象,很多大篇幅PPT资料根本没有一段文案、一张海报的宣传效果来得实在。与其如此,耗费那么多时间,倒不如多发两条朋友圈或者打几个推销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