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份完美的工作汇报PPT?

针对这个问题,万物生学的答案是“PPT八步走”。

在开始走我们的第一步之前,我们得往后退一步,

思考一下工作汇报为什么需要PPT?

答案也不难,因为PPT将我们要呈现的汇报内容“可视化”了,

而一个好的工作汇报一定是“可视化”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又到了讲解知识点的时候:

人类的听觉逻辑与视觉逻辑是形态完全不同的两种逻辑。

听觉逻辑,我们可以说它是线性逻辑,或者说时间逻辑,它是分先后的。

换句话说就是你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不断地听到一句接一句,这句话听进来了,前边那句印象就有些淡了。

大家试着回忆一下刚刚我提到过几次PPT,能准确地记起来吗?不太容易,对吧?

没办法,听觉系统的设计就是有点儿听过就忘的意思。

再考大家一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国歌的第几句?

如果面前没有歌词的话,恐怕是得在心里从头一句句唱一遍才能数出来吧。

与听觉逻辑不同,视觉逻辑是什么情况呢?

视觉逻辑是直观逻辑,也可以说是空间逻辑,我们有“一目十行”,但没有“一耳十句”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我们能更随意地调动我们的注意力去观察,就比如读文章,或者看油画,它们都呈现了具体可视化的东西,把创作者严谨抽象的思维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随时都能洞悉前因后果,看到文章的起承转合,看到油画的点线拍扫。

在心理学家巴德利所构建的工作记忆模型中,人的工作记忆系统是由中央处理器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四个部分构成。

像这样的硬核知识点大家可能会在我们后续的心理学课程中见到,在此就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比喻,在用电脑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有处理信息的CPU、播放声音的音响、播放画面的显示器再加上缓存内容的硬盘才能够给我们提供完整的视听体验呢?

其实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就是参考电脑的工作原理提出来的,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

在别人进行工作汇报的时候,如果既有实在的画面,又有汇报人言语的提示和解说,我们是不是能对汇报的内容会接收、理解得更好?

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工作汇报这种似乎靠言语交流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要变得可视化,才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给领导或客户讲透。

PPT实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为我们打造优秀的视觉体验提供了条件;

至于声音方面要怎样优化,让我们能给听众呈现出超级棒的视听体验?

除了汇报人本身的硬件条件之外,万物生学已经提上日程的声音美容课也不容错过。

当然也要提醒大家,如果只是日常例会的工作汇报,三言两句能够交代清楚重点的话,PPT可能不是那么必要,但如果你觉得所要汇报的内容不是小事,那么情况就不同了。

即便是最简陋的白底黑字无修饰的PPT,也有利于大家的理解。

谁都不想在报告一个价值三百万的项目时,把自己说晕,也让别人听晕吧?

那么这节课,我的任务除了给大家分析人的视听系统之外,就是教大家如何有步骤地制作完美PPT了。我们的“PPT八步走”分别就是:

第一步,合理发散,堆叠碎片;

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逻辑;

第三步,分立论点,填充案例;

第四步,挖掘分论,概括中心;

第五步,提炼数据,着重突出;

第六步,抓住新奇,点缀其中;

第七步,开头结尾,几句润色;

第八步,比喻类比,妙笔生花。

前四步是基础步骤,完成了前四步的PPT起码能算是合格的PPT,能打,但不是特别能打。要是把后四步升华步骤也都完成的话,那PPT就会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特别能打了。

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讲讲前四步,PPT八步走的“基础步骤”。

第一步,合理发散,堆叠碎片

其实PPT也是文案,只不过它是精炼的文案,

所谓“精炼“,就是要从全面的宏观的信息里,检索出重点信息

PPT的全称“PowerPoint”不就是“重点”的意思吗?

在筛选重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被筛的对象,也就是全面的宏观的信息,

所以花点儿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堆叠出与汇报相关的信息来,这是第一步。

例如,公司做年终总结,一年就这么一次。

很多人明明做了很多事,汇报出来却显得碌碌无为,好像这一年光阴虚度,真是自己冤枉自己了。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年终总结”这个话题,太大太广,我们很容易遗漏掉过去一年中重要的和出彩的工作。

所以,在准备工作汇报材料的时候,咱们先拿出一张纸,转动智慧的脑袋瓜,先头脑风暴一通,想到什么写到什么。

在罗列了足够多的信息条目之后,就到了我们PPT八步走的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逻辑。

在这一步,又得说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工具了,那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我们的抽象的思维具体呈现出来的有效工具,能够将头脑中飘忽不定的各种概念直观地联系起来。

心理学家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二者区别在于聚合思维引导我们得出一种结果,而发散思维则可以引导我们得出无数种结果,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利弊。

运用思维导图的好处就在于它既能帮助我们在一个概念基础上发散出与之相关的许多东西,也能将许多彼此联系的概念聚合成一个更大的概念。

我们能从一到多,也能从多到一,还能从多到多。

例如食物这个概念下,我们可以衍生出水果、蔬菜等等,水果这个概念,我们又可以衍生出苹果、桃子、梨子等等。反过来倒推,便是聚合的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在第一步时候写下的碎片化信息做详实的梳理,安排逻辑、划分层次。

例如,你在做一场品牌活动的汇报的时候想说五个要点:

一、资源对接不到位,二、物料准备不充分,三、到场率很高,四、客户回访满意度高,五、场地多媒体出现播放事故。

如果直接这么说,会非常凌乱。

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将这些要点分为“问题”“亮点”,资源对接不到位、物料准备不充分、多媒体播放事故就可以归到“问题”中,到场率很高和客户回访满意度高就可以归到“亮点”中,并在每个要点之后补充优化方案建议。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逻辑清晰,设计PPT的时候也会方便许多。

既然思路清楚了,那就到了我们的第三步:分立论点,填充案例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思维导图做基础,“分立论点”就很容易了,既可以以实际的问题或亮点作为论点,也可以以提出的优化建议做论点。

第三步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选择恰当、突出,能够一阵见血地说明我们的论点的案例,用案例来支撑我们的论点。

资源对接不到位,具体是哪里对接的不到位呢?

相比之下,哪一个项目的资源对接是合理的?当场率很高,那么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可以参照的反例,反例到场率不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第三步,在这儿就不展开说了,考验的是大家举例子的能力。

接下来就是第四步:挖掘分论,概括中心

这一步怎么说呢?

其实就是总结,像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候讲过的那样,“短收尾,归大点”,重新将我们在汇报过程中提到的各个要点统合到一起,呈现出来,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具备的价值做出简洁清晰的具体说明,让听众对自己的汇报有一个更宏观的把握。

在第四步这里,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升华汇报的意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年终总结时候的展望未来,我从这一年的工作中学到了什么经验,又怎样的成长,在来年又怎样的发展规划,希望能为公司做什么,希望与公司一起创造什么。

好了,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

一方面大家要对我们人脑的工作记忆系统视听逻辑有基本的认识,也就是大脑、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的;另一方面是在前述的基础上,怎样去完成一个基本的PPT设计,最重要的莫过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这一点上,善用思维导图能给我们很大帮助。

观万物之生,学为人之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物生学

听更多有关职场及哲学的内容,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