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大行)王恢,是汉武帝亲政后杀掉的第一个高官。因为他是一个跟不上新领导思路的倒霉蛋。
汉武帝是铁了心要打匈奴的。
一部和亲史,就是刘家的半部屈辱史。用汉武帝的话讲:我把姑娘嫁给你、财物送给你,你却不知好歹、傲慢无礼,天天祸害我。不揍你揍谁?
(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今欲举兵攻之。)
霸气是天生的,底气是祖宗给的。
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富了,钱多得花不完,粮食多得吃不完(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但是,刘邦钦定的和亲国策,匈奴人野蛮、贪婪、悍猾的狼性,让汉朝高层不想打也不敢打。谁没事爱啃硬骨头玩?
副丞相、纪委书记(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是坚定的和亲派。他的意见代表了绝大多数官员的想法。
韩安国认为,不能和匈奴开战,理由有三:找不到、打不赢、划不来(王立群老师语)。
具体而言:
- 匈奴是游牧民族,茫茫草原、浩瀚大漠,就算打,能找见人吗?
- 就算跋山涉水找见了,人困马乏腿抽筋的,打得赢吗?
- 就算打赢了,咱是农耕文明,要他的草原大漠有毛用?
当然,1、2是关键,3是自我安慰。
这就是汉武帝打匈奴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支持率太低。
王恢是极少数的主战派。他老家就在汉匈边境,本人又在边境地区工作多年,是个“匈奴通”(燕人也,习胡事)。他主战的理由很简单:匈奴是匹喂不熟的恶狼。
表面看,他和领导想法一致,应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亲政当年,匈奴刚好来续约:再嫁我一名公主,再给我一笔巨款吧(匈奴来请和亲)。
汉武帝和大臣们开会讨论:给他?揍他?
王恢主战,韩安国主和,大多数官员支持韩安国。汉武帝不得不妥协:那就和亲吧(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这个局面怎么破?汉武帝很着急,王恢很积极。
一年后,王恢递交了一份超级PPT,一个山西商人做的。
这个山西商人叫聂壹,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富豪。他的超级PPT叫:100%打败匈奴计划。
具体内容如下:匈奴人最贪婪、不讲信义。眼下刚和亲不久,他们的警惕性不高。咱们用马邑做诱饵,引他们前来,然后一锅端。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 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这世界上有100%必胜的计划吗?领导需要,就有。
汉武帝大喜,再次和大臣们开会讨论。
韩安国等主和派照样坚决反对,还放出了大招:高祖(刘邦)那么伟大,都要和亲,我们凭啥不和亲?
王恢直接回怼:高祖当年和亲是为了天下苍生,如今不和亲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并不违背高祖的精神。
有理有利有PPT。最后,汉武帝一锤定音:干他!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主帅(他也是名将,当年梁孝王能扛住七国之乱的叛军主力,全靠他),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为辅,率30多万汉军,在马邑附近布下天罗地网,等匈奴单于上钩。
史称:马邑之谋。汉匈国运之战就此拉开大幕。
山西商人聂壹被委以重任:忽悠匈奴单(chán)于。
聂壹带着大批走私物品潜入匈奴交易,取得信任后,托关系拜见匈奴单于,然后开始忽悠:我可以杀了马邑县的领导班子,献城投降,马邑的女人、财物都归您。
匈奴单于最喜欢天上掉馅饼,当场同意。
然后,聂壹赶回马邑,杀了几个死囚,把首级挂在城头。这是信号:OK,速来!
匈奴特工看到后,立即向上汇报。匈奴单于亲率10万骑兵,赶赴马邑抢红包。
可惜,这世界上的超级PPT,没几个靠谱的。
匈奴人一路急行军,距离马邑还有100多里时,发现异常:沿途只见牛羊吃草,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什么情况?
(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
于是,就近攻下汉军一个烽火台,抓舌头。
本来,马邑之谋这种高级机密,距离马邑100多里的驻军,尤其是烽火台里的基层官兵,并不知情。
可惜,一切都是天意。这烽火台里,偏偏就有一个知情者。
他是雁门军分区的一个团长(尉史),今天刚好在附近巡视,看见匈奴大军,就躲在了这个烽燧里(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
被俘后,在匈奴人的死亡威胁下,他当了汉奸:太君,前面有埋伏。
匈奴单于大惊失色:果然有猫腻,全军撤退!
等30万汉军接到匈奴人撤退的情报、狂追到边境时,匈奴人早跑回内蒙大草原了。
30万汉军只能打卡下班。
当时,唯一有机会和匈奴一战的,是王恢。
因为他奉命率3万汉军埋伏在边境线上,准备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
但是,他只是个会做超级PPT的主战派。10万匈奴骑兵从他眼前撤退,他看着,没敢打。
大汉朝委曲求全了70年,汉武帝排除万难、酝酿了两年,调集了30万大军,怀着必胜的信心、一雪前耻的豪情,精心组织的国运第一战,就这么尴尬地结束了。
王恢惨了,第一个被问责。
汉武帝暴怒:为什么不打?
王恢解释说:按照原计划,我只负责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谁能想到,匈奴大军突然回撤?我肯定打不过他,就想为陛下保存3万精锐。
(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这解释,绝对是找死的节奏。
首先,你把锅甩给计划失败。计划谁制定的?你。
其次,为了保存实力而不出战。领导要的是保存实力吗?领导要的是打仗,打胜仗。要保存实力,和亲就行了,还搞什么马邑之谋?
王恢的悲催就在于,他以为自己跟得上新领导的思路,还跟得特别紧,其实差得很远,越跟越错。而且,运气还不好。
解释无效。王恢被逮捕、审判。相关部门给出的判决是:避敌观望,当斩。
王恢重金贿赂汉武帝的舅舅、丞相田蚡,通过汉武帝的妈妈王太后来求情。
汉武帝说:1. 没有王恢的提议,我也不会调集30万大军搞马邑之谋,也不会这么丢人显眼。2. 如果王恢打一下,哪怕没什么战果。至少对30万将士还有个交代。不杀他,何以谢天下?
(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王恢必须背锅,否则,领导的脸往哪儿搁?此外,汉武帝最生气的是,主战派都这么畏战,还怎么打匈奴?
王恢死定了。
马邑之谋后,汉朝与匈奴撕破脸,开始了长达70年的战争,汉朝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汉武帝对韩安国、王恢等老一辈名将彻底失望,开始大力提拔敢想敢拼敢打硬仗的年轻将领,卫青、霍去病闪亮登场。
最后再说一下山西商人聂壹。他比王恢滑头,直接溜了,从此隐姓埋名避祸。他改姓张,三国时期,有个智勇双全、赫赫有名的后代: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