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掀起一阵晒“娃”热潮。不知你是否是也是其中一员?无论你有没有晒“娃”,今天就让这只当红的、可爱的蛙儿子给你带来4个PPT脑洞,教你如何制作一份具有极强参与感的PPT。

所有的旅行青蛙玩家的主角其实是同一只青蛙,但为什么你会感觉你的蛙就像是亲生的一样呢?

因为你的游戏引导你做了很关键的一步——给蛙起名。当你像一个家长一样给你的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之后,从此这只蛙就与你建立了联系,你们的父子或母子关系依靠你强大的脑补能力就完成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苹果iPad为客户提供免费激光镌刻的服务。这让你的iPad不仅有了序列号的区别,更有了名称上的区别,而这名称上的区别让你有了专属感。Nike公司支持球鞋定制,不仅可以自选颜色和材料,也可以将自己名字印上。

一份PPT如何像为观众量身定制的一样,让观众有专属感呢?

你可能想到的是使用观众有共鸣的内容和视觉符号(如logo);不要像百度PPT事件主角一样拿一份校招的PPT参加设计体验大会。

然而,我还要给你推荐一个屡试不爽的妙招:多使用“您/你/You”。当你说“大家”“人们”的时候,人们很难联想到自己,而当你说“你”的时候,就会引起更大的参与感。

广告大神卡普尔斯说:

千万别说

用我们家轮胎的人都能高枕无忧。

而要说

您要是用我们家的轮胎,必能高枕无忧 。

那些大公司做发布会,都会使用这个技巧。让整场发布会仿佛是为你做的,台上的人是为你讲的。即使是那句最经典的“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也是有个“your”。

当然这背后是有心理学依据的。1982年 ,心理学家以亚利桑那州坦佩市的一部分家庭为对象 ,进行了一项有关说服力的研究。

研究人员向一部分家庭推销有线电视服务话术为:

有线电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娱乐和新闻节目 。若使用得当 ,用户可以预先设置所需的节目 。有线电视可以节省保姆费 、汽油钱以及出门的麻烦 ,从而留出更多时间让一个人独处,或者与家人 、朋友共度欢乐时光 。

向另一部分家庭介绍时,话术为:

请想想有线电视将会如何提供给您更多娱乐和新闻节目 。若使用得当 ,您可以预先设置所需的节目。想想看,您可以省下保姆钱 、汽油钱 ,还能免去出门的麻烦,您就可以一个人或者与您的家人或朋友享受欢乐时光 。

实验结果是:一个月后,推销员到收到调查的两组家庭中推销有线电视,第一组,看到有限电视产品介绍的家庭中的 20%选择了订购 ,这比例和当地其他家庭几近持平。而第二组曾想象过自己订购了有线电视的家庭则有47%成为了真正的订户 。


心理学有一个“宜家效应”。指的是在宜家(IKEA)买的家具,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自己回家组装。而一旦当你投入组装的时间,你就会感觉这件家具比其他的家具要棒。这就是“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女生们会认为自己的烘焙水平要高于街边的烘焙商店,然而那些吃了你烘焙的人,其实大部分并不这么认为。

同理,当你为蛙儿子花时间收集三叶草时,为他买东西时,当你给蛙截屏时都为你们之间注入了沉没成本,导致你对他的爱越来越深。

在PPT中如何巧妙的使用“宜家效应”呢?

多和观众互动。在你PPT里融入观众的时间,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中。比如,你可以首页以问题作为导向,引导观众思考。如果,你是在演讲可以主动向观众要掌声,不要怀疑观众的热心程度,只要你稍作停顿,给观众留出鼓掌的时间。这些主动索取的“小恩小惠”会增加观众的参与度,提升好感。


有网友说这个游戏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你家的蛙是在家还是去旅行了,正如你不知道薛定谔的猫的状态一样。只有当你打开蛙儿子的房门这种不确定性才结束。即使是蛙儿子出去旅行了,他还会不定时给你寄回明信片,大部分情况是去新景点,有时他还喜欢故地重游。总之,你永远不知道。

就在这个不确定之后,隐含着一个让人上瘾的秘密:变换奖励原则(Principle of variable rewards)

1930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一个实验研究老鼠怎么对奖励做出反应。老鼠被关在盒子里,其中有个控制杆,老鼠只要一推这个控制杆,下面就会有食物出来。

斯金纳发现如果每次奖励的食物是一样多的,老鼠慢慢弄明白了,激情就会褪去,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会去推动那个控制杆。斯金纳改变了设计,把老鼠每次推控制杆得到的奖励变成随机的。即有时候给一份食物,有时候给几份,有时候什么都不给。结果发现老鼠就像爱上瘾了,不断地推动控制杆,根本停不下来!

在这款游戏里,正是不确定性让我们对蛙儿子充满了念想。也让我们在朋友圈晒起了蛙儿子寄回的各式各样的明信片。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了小时候收集数码宝贝和水浒英雄卡的欢乐时光。

在PPT里如何使用变换奖励原则呢?

除了你在整个幻灯片的构思上别出心裁之外,还可以给PPT加彩蛋。比如,苹果每场发布会都会有 One more thing 环节,而观众们永远不知道彩蛋是什么,也许是一场乐队演出,也许是全新的产品。

我们在做PPT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模仿一个 One more thing 环节,但是有一点我希望你能做到:不要有任何“The End” “Thanks” “谢谢”作为最后一页了。因为这么做的意义并不大。我建议你最后一页可以换成你的整个幻灯片的口号或主题作为点睛之笔。

如果是代表公司,把尾页做成一个公司的Slogan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一直想练就乔布斯“现实扭曲力场”的能力。但是,在玩了这个游戏之后才知道“现实扭曲力场”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所坚信的事情百分之百认同,并付出百分之百有激情。

经济学上讲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但是,玩了这个游戏,我在自己的价值观中做了一些修正:正是那种愿意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才是真爱。只要你看到蛙儿子,哪怕只是收到明信片,心里就会暖洋洋的。

他不会对你笑,不会讨好你,你也无法干涉他,更不会影响他,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蛙儿子可能根本不认为他自己属于你,但是只要你认为他是独一无二属于你的,你的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

我们做一个PPT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自己都缺乏自信就不要指望会有超常发挥。激情和热爱要注入在在我们制作和展示PPT的所有环节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


总结:

蛙儿子教导我们做好PPT的四个脑洞。

  1. 打造专属感

  2. 共同参与

  3. 营造新鲜感

  4. 注入情感

希望你有所收获,如果觉得好,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和我交流。

部分参考资料: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万维钢精英日课、《细节营销》、《让创意更有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