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秦的新书《幸存者》里,有位大叔横尸雪地,死因却是热死——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死法吗?想知道这具热死的尸体经历了哪些病理变化吗?请戳本期文章!
题图素材来源:百度图库
法医秘史丨第38辑
“热死了热死了”,人真的会热死吗?
(文 / 我在你左右)
看过老秦小说《幸存者》的读者,一定对这本书的第十案《雪地热死之谜》不陌生。这一案例中出现了一具被热死的尸体,如果不是机智的秦法医通过法医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到尸体的小脑细胞的改变,以及横纹肌溶解等病理组织学变化,估计短时期内还真的不能侦破这起离奇的命案。如果大家觉得在小说中,法医蜀黍们绞尽脑汁地寻找死因是故意在渲染情节的话,那大家可就错了。因为热死案件在现实中相比较于低温死亡(冻死)来说,确实极其少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热死人”的那些事儿吧!
PS:其实今天的这个坑,是编辑团大BOSS包包挖的,笔者我是意外掉进来的!
往期文章在说明一种死法之前,我们都是先要普及一下解剖学知识。然而,本期却与往期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本期的内容与解剖学顶多也就有5分钱的关系,而与生理学却有着巨大的联系。所以,今天的话题就从给大家普及跟人体体温相关的知识开始。
什么是热死?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热死。所谓热死就是身体的温度超过了调定点的范围,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依旧不能使得体温回落到正常水平,于是造成了人体的机能损害,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器官衰竭,进而导致了死亡。
下面我们来明确两个概念:
核心温度:机体核心的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表温度:机体表面的温度称为机体的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包括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体温与体温测量
生理学与医学上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在安静的状态下,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约为38℃。
体温的测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测量腋下温度、口腔温度之类的。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直肠温度的测量,因为后文还会提及。测量直肠温度,一般要将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为什么选择直肠呢?因为,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体温存在波动?
体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着波动,比如:深夜2时—早晨6时最低,午后1时—下午6时最高。而成年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0.3℃,据推测这大概与女性皮下脂肪较多,散热较少有关系。此外,女性在排卵后体温会升高0.2—0.5℃。体温的年龄差距表现为:新生儿体温>成年人体温>老年人体温。
机体的产热方式:
基础代谢产热:此方式为细胞通过代谢而产生热量。
骨骼肌运动产热:骨骼肌运动增强时,机体产热增加,产热量与运动量成正比。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主要是说,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额外增加的能量消耗,使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加。
寒战与非寒战产热:寒战产热是指在寒冷条件下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强,从而使得产热增加。非寒战产热是指在寒冷条件下,机体依靠提高自身代谢率来抵抗严寒。
机体的散热方式:
机体内部的散热方式是体热通过血液循环和热传导运送到体表,而体表的皮肤通过下列方式进行散热。
辐射散热:物体以热射线的方式向周围比较冷的物质散发热能。
传导散热:物体的热能直接传给与其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热交换方式。
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者液体的流动带走热量的方式,比如:呼吸出去的气体和出汗流出的液体。
蒸发散热:
不感蒸发(不被机体所察觉的蒸发):指通过呼吸道与从皮肤缓慢蒸发而带走的热量。
发汗:通过汗腺分泌带走热量。
体温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方式已经说完了,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调节体温的呢?体温调节通过下列机制:
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将外周的温度变化传递到中枢,从而起到体温调节的作用。
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
分类:热敏感神经元与冷敏感神经元。
作用机制:血液温度升高,热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血液温度降低,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控制脑部温度的变动范围在0.1℃。
体温调节中枢:负责控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目前体温的调节遵循“调定点”学说,即体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此范围即调定点范围。当温度超过调定点后,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中枢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让温度降低到调定点范围;同理,当温度低于调定点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升至调定点范围。
关于中暑
中暑或者说热死都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们就将讲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中暑?
产热增加了,比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军训等,或者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
获得的热量增加:最好的例子就是老秦书中的那位在桑拿房里热死的男子,因为环境温度升高,使得人体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散热障碍:
a.皮肤大面积烧伤,不能通过皮肤散热;
b.服用镇静药的人、饮酒者或者中枢神经功能不良的老年人等,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以致于发生中暑;
c.应用影响出汗的药物,比如:使用抑制腺体分泌的抗胆碱药物;
d.过度肥胖或者衣服的透气性不好。
中暑之后有啥表现?
由于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不能使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适应,进而发生中暑。所以,在出现中暑明显症状的3—5天之前,机体会表现出一些前驱症状,比如:头痛,眩晕和疲劳,容易被当做感冒而被忽视,或者由于错误用药而导致病情恶化。经过了前驱期之后,就会出现如下明显的中暑症状:
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出现腓肠肌或者腹部肌群的疼痛性痉挛。
热衰竭:热痉挛持续发展,机体脱水,血容量不足所导致。
热射病:这是中暑最致命的情况,表现为行为异常、神志障碍或者昏迷(原因为中暑导致的低钠血症,使得脑细胞水肿而发生的神经系统表现)、高热(直肠温度>41℃,用直肠温度衡量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多器官功能衰竭。该型又进一步分为劳动力性和非劳动力性,前者见于在热环境中进行大量运动的青壮年,比如:参加军训或者进行大负荷体育锻炼的人。后者见于老年人,这一部分人群一般年老体弱,并且还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中暑,会加重原有疾病的恶化,这部分人员是中暑死亡发生的高危人群。
(中暑症状对比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尸检所见:中暑死亡的病理学基础还是由于高温造成的人体蛋白质变性,使得各器官的细胞膜损伤,进而发生严重的病变,比如: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坏死,心肌局灶性的细胞溶解、出血、坏死,肝细胞坏死和肾上腺皮质的出血,横纹肌溶解等。
(肌组织病变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中暑死亡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中暑呢?
广州地区曾经做过一次普查,他们的结果如下:
从职业看:农林牧渔业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离退休人员。
从地区看:农村中暑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
从收入看:低收入群体中暑发生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
(广东地区中暑人群统计表,表格来源:参考文献[4])
中暑之后怎么办?
体外降温:脱去衣服,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冷水擦浴,有条件者放入27—30℃水中降温。
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或者收效甚微者,行胃部或者直肠冰盐水灌洗。
并发症处理:
昏迷: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内容物的误吸,有脑水肿者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低血压:中暑低血压往往由于水分丢失过多,所以应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补充血容量的药物来补充血容量。
肝肾心功能衰竭:使用抗心衰药物,急性肾衰时采取透析。因为高温造成的人体细胞膜损伤,中暑患者的肝脏损伤,在后期往往是很严重的,所以,发生肝衰竭的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
中暑患者的预后如何?
有文章统计过,直肠温度>41℃者,预后不良,中暑后最初的一个小时,是抢救中暑决定预后的关键。
说了这么多,与其等到中暑采取救治措施,不如提早预防,都有哪些办法可以预防呢?
炎热季节,避免在最热的时间出门。如果出门,请做好防暑准备,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条件,准备好防暑降温的药品,比如:清凉油、风精油以及藿香正气水。
如果您是军人或者运动员,在天气炎热时,请尽量避免在烈日下进行剧烈训练,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出现中暑的前驱症状后,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
家中有老人或者儿童等年老、体弱、多病者,以及孕妇、产褥期妇女(说人话就是正在坐月子的妇女)请改善他(她)们居住环境的通风条件,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合理营养饮食,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在炎热时段出门或尽量减少外出次数。
【扩展阅读】
前文提及的防暑降温药品中有藿香正气水,笔者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也是编辑团boss包包很关注的问题,虽然,笔者找到的中暑治疗方法中提到了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进行中暑预防,但是笔者个人对使用此药品做一下个人的建议:
Ⅰ.藿香正气水属于中成药,中成药的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目前都标注为不明,国内比较权威的医学网站对中成药的标注提示为: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所以,请您在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者其他防暑中成药时,向医生或者药师进行咨询。
Ⅱ.藿香正气水的成分中含有乙醇,如果您正在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或者含有甲硝唑成分的药物(如:牙周康)等,禁忌与藿香正气水同时服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如无法确定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与藿香正气水有配伍禁忌,请咨询当地医师或者药师。已出现症状者,立即停药,并请前往医院就医。
中暑的发生机理
如果,您看到这里还是觉得迷茫,没有看明白今天文章的中暑发生机理的话,别着急,看这里。希望这个例子有助于您对今天内容的理解:
有一台主机,连接很多其他的机器,主机上有一台风扇,在智能设备的调控下可以随着主机的工作状态调整风扇转速,从而保证主机连接的其他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当主机功率提高时,风扇转速增加,散热也增加;主机功率降低,风扇转速也降低。当智能调节装置出现了故障,就会造成主机功率提高,而风扇转速无法得到正确的调整,于是,主机过热,出现故障停机,从而
造成与主机相连的其他机器停机。文中的主机就是神经系统,智能调节装置就是调定点,而连接主机的其他设备就是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所以,中暑严重,就会造成其他器官的衰竭,就是这个道理了。
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现在全球气温都在升高,所以,在您出行或者到达高温地区的时候,请做好防暑的准备。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现象请立即寻找阴凉处休息。条件允许时,请购买冰镇矿泉水等帮助降低体温,如不奏效,请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
8月20日、21日,在上海的童鞋一起来围观老秦吧~
1. 书城见面会(福利:2小时互动!前三位提问送环保袋!)
时间:8月2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福州路465号世纪出版大厦)
2.书展签售会(福利:现场送签名照!100个环保袋限量卖哟)
时间:8月21日(周日)15:30-16: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位于静安寺附近,延安中路1000号)
环保袋预订请联系:2833027627(元气社QQ)已预订的不用再重复预订啦~
****************
“法医秦明”已经走向更多平台啦!
撒花!欢迎我们的新读者!
感谢大家在各种平台的大力支持!
感谢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企鹅号!
*法医秦明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
本期参考文献
[1]秦明.幸存者[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2]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胡梦钰.严青华.马文军.刘涛等.广东省居民发生中暑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2)
[5]季蕴辛.马钧.张翔宇.影响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因素及其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5)
[6]曹喆.于文.朱宝利.中暑死与冻死的法医学鉴定[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6)
[7]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PPT
本期编辑团
主稿:我在你左右;题图:以默;校对:橙;排版: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