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小学作文如何立意ppt


立足全局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内容,抓住其中主要对象,弄清其特征及与相关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并揣摩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然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抽象概括,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请看例1:
阅读下面材料《种玉米》,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听说有人试验成功了一种改良的玉米种子,于是千方百计找了一些来种。收成时,玉米果然又大又甜,产量又高,这个农民着实高兴了一番。
四周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个个羡慕不已,纷纷前来请求这个农民卖一些改良玉米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民担心人人都种上这种新式玉米,会使他丧失竞争优势,便断然拒绝了。
第二年,收成时,农民发现玉米产量降低了,而且不如第一年那么甜那么大。第三年,收成的玉米更小更少更加不甜。这个农民仔细琢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改良玉米接受了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审题】这位农民的事可概括为:他担心丧失竞争优势,拒绝村民买他的改良玉米种子的请求,反而导致他的改良玉米接受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而一年年减产。显然,材料对他的狭隘思想境界持贬斥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作文主旨:办事情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获取成功。
(二)关键锁定
有些材料,特别是叙议结合型或者对话型的材料,往往“一词立骨”,也就是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点明中心。阅读时如果能锁定它们,仔细揣摩,深入开掘,或者直接援用,或者引申拓展,就能锻造出所写文章的主旨。请看例2: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好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雕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审题】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核心人物自然是罗丹。罗丹砍去雕像的双手,是因为它们太完美突出,不属于雕像的整体,并从这个现象推论出普遍的道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句话精警深刻,无疑就是该材料的中心。紧扣此语,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悟得: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顾全大局,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或一己的'得失。
(三)多维审视
一则材料,往往蕴涵十分丰富,如果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地对它进行审视,就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然后将它们集中到一起,采取“面中选点,点上开花”的策略,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甄别,根据自己的实情去遴选,小中取大,平中猎奇,同中求异,陈中拔新,比较容易找到独特深刻而且利于扬己之长的立意。请看例3:
阅读下面《鲁人执竿》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城的人。开始他把长竿竖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高而不得进去。然后他把长竿横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宽,仍然不得进去。他十分犯难。不久,来了一个老翁,蛮有把握地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的事也很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长竿再拿着它进去呢?”于是,那个人听从老翁的话,立即把长竿截断了。
【审题】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从拿长竿的人来看,他将长竿竖拿横拿都不能进城便就此作罢,却没有继续想下去:顺着城门的方向拿,能否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呢?――这启示我们:多角度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他听了老翁截断长竿的建议,不加任何考虑就付诸实施。――这启示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盲从。从老翁的角度来看,他自诩见事很多,却向人提出糊涂办法,使人办了错事。――这启示我们:经验主义往往误事。以上三个观点难分伯仲,都可言之成理,构思时,你可根据你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项来写。
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审题立意方法三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
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
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
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二、如何写作文的立意


作文立意,要看情况。如果是材料作文,要审清材料,明白出题人隐含的问题,回答它,就是立意。如果是命题作文,要看清题目,题目即为意思。如果题目只是范围,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以你自己较为熟悉或赞同的观点立意。

举个例子。比如说青蛙,青蛙也能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可以说是田里的警察。我们支捕杀他们,一旦没有了青蛙,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害虫不断地吃菜,难道我们会有美好的丰收吗?

还举个例子。比如说啄木鸟,啄木鸟是森林中的医生,它可以帮我们吃掉树里的害虫,让树恢复健康。我们杀害它们,树木的害虫会越来越多,树木会慢慢地减少。地球上没有树,会发洪水、地震。

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如何给作文立意


一)立意要求

写好一篇文章,须要具备良好的立意能力,包括立意准确、深刻和新颖。

1. 准确

所谓立意准确,最主要的是切题。在具体写作前要认真分析作文题目中所给材料的含义和写作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如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字也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材料。

例如,关于学,古人云“善学者惰功倍,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关于教,古人云“有教无类”,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以“学习要掌握方法”为主题思想,立意就十分准确,若以“勤劳与懒惰的关系”为主题思想,立意就有失偏颇。

2.深刻

所谓立意深刻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生哲理。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例如,作文题“我的财富”,一般人将财富理解为“钱”或“财务”,但若以“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为“财富”,论述“家境贫寒使人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人不断发奋努力,使人明白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这就非常深刻。

3.新颖

所谓立意新颖,指的是文章立意要新,不落俗套。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逆向思维,调动生活经验,发挥科学想象。

例如:以“生命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为话题如何立意?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动”可以包括学生的“主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的“生动”。

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可以举出课堂中的负面现象,即学生“被动多于主动”,“外动多于内动”,“假动多于真动”,“少数动而非多数动”,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反面阐述如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立意就非常新颖。

(二)立意方法

1.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再寻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关键词的内涵进行阐释,找出其引申义、比喻义,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几个立意,这样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题】

三个学生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一个老师听见了,若有所思。

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找关键词:三个学生、分别、果汁、咖啡、矿泉水、老师

逻辑关系:三个学生同样要买饮料,由于喜好、兴趣、需求不同的三个人的选择也都不同,同与不同给我们教学上的启示。

解析关键词的含义:结合“老师若有所思”提炼出引申义、比喻义。三个学生买饮料:是指学生的意图、目的、想法是相同的;果汁、咖啡、矿泉水:可以引申为学生的喜好、性格、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老师若有所思:在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既应该注意班级整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既要注意普通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可选用的立意:教育应有教无类;教育需要尊重学生;教育需要平等对待学生等。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题】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从教育观角度,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找结果:果树上留下了果实

推原因: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引申义:从教育观角度分析,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留下爱心、善良…可选用的立意有:留下爱心,关爱学生;留下了知识,更留下了奉献精神;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也许收获的就是桃李满天下等。

可选的立意:

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错过也许意味着新生
③要正确地面对挫折
④认清自己,找准位置
⑤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⑥莫让人才空埋没
⑦机遇成就梦想
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