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高层巡访。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每年的高层巡访是公司的一个惯例,在巡访中,员工报告、市场走访、业务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员工报告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一次和公司高层最近距离的沟通。而这做报告的过程真的是酸爽。

一遍遍地梳理,一遍遍地推翻报告思路,报告版本也是一次一次升级,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当经历过这一切后,我发现,做PPT报告和写出青云文章,真的是如出一辙,有着相同的思路,这里面,贯穿其中的,就是用户思维。

不管是一份PPT报告,还是一篇青云文章,都是我们交付的一个产品,需要我们跳出原先自身的角度,站在用户的立场,去设计去呈现。

如何理解用户?

我是一个爱动笔的写手,经常有感而发写写小文,自己翻看着以往自己的文章,总会沉浸其中,于是我想,那何不挑战一下头条的青云文章呢?但中青云文章,远比我想象得要难,自己觉得写得很爽,但和青云遥遥无期。

在研究了数篇青云文,学习了很多青云写作技巧后,我发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感而发”。有感而发就更多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文章受众是谁?文章可以帮助受众解决什么问题呢?

终于,我写出了一篇青云文章《》,受众就是当下需要参加视频面试的候选人,受众非常直接,在文章中也写出了一步步的技巧,可谓干货十足,果然就中了一篇青云。

现在想来,做PPT报告也是如此,例如高层巡访的PPT报告,最主要的受众对象是公司副总裁以上的公司高层,那作为一名三线城市的负责人,要怎么去呈现报告呢?

呈现市场数据和业绩?高层的报表系统中都能看到。

呈现工作成绩?感觉这点成绩根本入不了高层的眼里。

呈现团队成员?省份详情?仿佛我有诸多道菜品,却不知哪些该上桌。

那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换个角度去想问题,不是我想呈现什么?而是高层们想听到什么呢?高层巡访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下的这些问题马上在我们脑海里出现:公司业务举措在市场落地的反馈如何?市场特性和业务举措是否很好的链接?是否涌现出榜样和精英?榜样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和复制?

所以,做PPT报告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也不是简单地呈现成绩,而是总结归纳经验和教训,并有更多推广和复制地意义和举措。

黄金圈法则的逻辑主线贯穿其中

明确了受众主体,在呈现报告时,还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一颗颗珍珠需要串成项链,才会更有价值。报告的逻辑主线清晰,会让人听起来环环相扣,非常享受。

黄金圈法则是我做PPT报告时最常用的逻辑主线,这个黄金圈有三个同心圆组成。黄金圈法则的思考顺序是“从内向外”,也就是按 Why—How—What 的顺序思考。黄金圈法则能让我们的工作报告更有思考性,更有前瞻性。为什么这么神奇呢?


  • 内圈:为什么=why

WHY就是挖掘背后的原因,做这件事的目的、动机、出发点、价值是什么?是需要在做之前就要思考的问题,经过一遍遍的逻辑推演,才是行动的基础。

  • 中圈:怎么做=how

只有想明白了最内圈层的Why,第二步才是思考中间圈层的How,也就是怎么做。How这个圈层就是要梳理如何实现Why,用什么方式落实你的理念、价值观。

  • 外圈:做什么=what

如果Why和How梳理得清晰,那What圈层的做什么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当然,报告呈现的逻辑主线,还能有很多方式,我们最习惯使用的时间递进式、故事递进式、甚至翻转式都能成为报告的主线。最关键是在这个主线下,能将听众的情绪进行调动,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报告传递的思想。

要有增量信息

什么是增量信息呢?在PPT报告中,我们经常要讲到市场案例,那如何让一个个案成为增量信息呢?那就是从一个个案例中提炼出可以推而广之的经验或模型,这种经验和模型可以推广到更多类似的市场,那对于受众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我觉得你这个很好,但只适用于你当地的情形,我可以为你鼓掌,但却没有更多的增量信息。

在PPT报告中,增量信息还体现在,对公司政策信息的反馈和思考,这种反馈和思考是经过系统推演的,能为公司今后的政策推出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

现在,你明白什么是增量信息了吗?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青云文和PPT报告,都需要具有用户思维,明确受众的主体,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投放。在青云文中,受众越聚焦,越能使得解决方案聚焦;其次,要有清晰的逻辑主线,黄金圈法则同样适用于青云文的撰写;最后,一定要有增量信息,不是简单地陈述亮点或感受,而是要提炼出可供受众学习的模型和经验。

用户思维,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法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