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到一则来自朋友的吐槽:“公司新来一位品牌,试用期这2个月只写了一个300多页的PPT,试用期工资就是我的三倍多了!什么都没做!只写PPT!还好还好,她试用期延期了。”我马上想到了今年年初某语言培训机构的公司年会表演上,就有人上台唱过“干活的累死累活,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他们老板俞敏洪觉得不错,还给了12万奖金。
在职场中,PPT的应用场景通常有2个,一个是工作计划汇报,一个是工作总结汇报。有些人的工作水平一般,但是会做好看的PPT内容,就能得到工作计划的通过,和工作总结的高分。相比之下,那些工作勤勤恳恳但是不善于表达、不会做PPT的人就很吃亏。虽然大部分公司都标榜要向工作努力的人学习,要996,要称赞那些加班工作的人,但是向公司汇报年度计划、月度计划、新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如果没有PPT的加持,怎么表达清楚自己的计划呢?另外,工作总结时,kpi考核分数是很多数据结合而来的,而且太多考核项目其实不能完全数据化,那这些岗位的人只能在PPT上给自己“做特效”。那能怎么办呢?要么忍着做,要么就是滚,大多数人都是因此成为了一种“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看现在学ppt课程多火热就明白了。
而且做得一手漂亮ppt的人确实在现在的社会很混得开。当我在四线小城创业的时候,与当地就业处合作开展“互联网+创业大赛”。创业这种比赛,是看不了长远的,只能通过创业计划书去看项目实操的可行性。100多份创业计划书被送到院校导师、投行精英、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手中,通过几项数据分别进行打分完成初选。初选之后的复选,就是创业者带一份ppt文件来现场讲解他的创业项目,回答评选者的疑问。除了专业评审团,现在还会邀请当地企业负责人、相关政府人员到场作为大众评审团来打分,分数高的进入决赛。决赛是更多人参与的评审,并增加了实地考察项目的环节。当我跟着去走访项目的时候也发现了大多数做得一手好PPT的,实际项目竟然做得都很一般。但是实地考察只占很小比例的分数,最终获奖的靠的是综合评分,其中项目计划书和PPT占了60%的分数。几年后再去看,那些获得一等奖的项目,竟然没一个成功的,而几个PPT可能一般的,实地考察还不错的现在都发展得不错。
或许你们会认为毕竟是四线小城市,不能以偏概全的说“PPT做得漂亮的混得就好”。那么,举个会拍成电影(电影由大表姐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例子,当然这个故事也出了书,书名是《坏血》,这本书差不多席卷了2018年的各种排行榜:
美国亚马逊 2018 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8 年度最佳图书
《时代周刊》2018 年度最佳图书
《金融时报》2018 年度商业类最佳图书
《华尔街日报》2018年度最佳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8年度最佳图书
比尔·盖茨 2018 年度推荐图书
Inc. 杂志 2018 年度最佳图书
书的作者是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王牌记者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
这差不多是一个靠写得漂亮的ppt和商业计划书,获得了90亿美元估值的商业奇女子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伊丽莎白·霍姆斯,她在2004年创立了企业希拉洛斯(Theranos)是英语里面的“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捏合出来的一个词。她请了斯坦福工程学院的院长钱宁做她的企业顾问,不仅如此,希拉洛斯的董事会成员们也都大有来头——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她曾经是奥巴马的座上宾,在联合国做过大使,与美国军方谈过合作。从2004年开始到2018年落幕,伊丽莎白经营了15年这公司,到头来却是一个骗局。她如何完成的这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
书里,你可以看到是因为她聪明、美丽、自信、口才好、商业计划书ppt做得好,用她迷人的说服能力、铁腕的管理方式、对商业信息严格保密的手段,让她在商业王国里纵横驰骋。
伊丽莎白最初融资的是项目是诊疗贴片,一种运用微型针将血液透过皮肤无痛吸出的贴片。那是2003年的暑假,她跑到新加坡某实验室做项目,那年正是非典(SARS)在亚洲肆虐的时候。她觉得当时对血液里SARS病毒的检测手段太落后了,一定有更好的办法。从新加坡回来,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闭关5天,每天只睡1、2个小时,穷尽她所学知识,写出来一份专利申请,是一种可以穿戴在胳膊上、释放药物的贴片。当她把这个东西拿给钱宁院长看的时候,院长表示:“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没有人像她这样,能把理工科杂七杂八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一种我都想不到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东西来。”她用这份薄薄地26p的商业计划书在2004年末筹集到了600万美元。
2005年下半年,希拉洛斯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款成型产品希拉洛斯1.0,是一个检测阅读器,病人刺破手指,吸出血液,就能得到一个小样本,样本接下来会被放入检测盒中,再被放进更大的阅读器里。在阅读器里,血液被处理后,通过转化,再出测试结果。这个血液检测技术,希拉洛斯计划授权给制药公司使用,帮助它们在临床测试中发现不良药物反应。
2007年,希拉洛斯开始与辉瑞公司合作,在田纳西州的一个试点项目中尝试使用这套系统。与此同时,希拉洛斯又进行了第二轮900万美元和第三轮3200万美元的融资。2007年9月,希拉洛斯开发出了新的经过改造的原型机,称为“爱迪生”。2009年,希拉洛斯在比利时开展了验证研究,同时还在猪流感正在肆虐的墨西哥和泰国进行血液检测的实验。
2010年,希拉洛斯与连锁药店沃尔格林和连锁超市西夫韦达成了合作。希拉洛斯可以将阅读器放置在30-90家沃尔格林门店,沃尔格林更是承诺了会预购价值达5000万美元的希拉洛斯测试盒,另外还为希拉洛斯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西夫韦将向希拉洛斯贷出3000万美元,并承诺拿出3,5亿美元改造自己的连锁店,方便希拉洛斯阅读器的设备上做血液检测。
故事一直发展
到2013年,伊丽莎白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获得了来自卢卡斯风险投资集团和伙伴基金的巨额投资。
2014年2月4日,伙伴基金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购买了500多万股希拉洛斯公司的股份。希拉洛斯获利9600万美元,自身估值达到了90亿美元。
很快,伊丽莎白又登上了《财富》的杂志封面,一举成为了创投圈的明星人物。随后《福布斯》、《今日美国》、《公司》等杂志和国家公共广播、福克斯商业频道等众多新闻频道争相报道伊丽莎白的创业故事,《时代》杂志则提名她为100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到最后,伊丽莎白都没有拿出过任何一个成功案例,她只是一直在传递“用希拉洛斯的血液检测尽早发现疾病,拯救挚爱的人”。完完全全是商业计划ppt写得好,宣传到位了,资源就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了。并且实际上,董事会成员中也没有一个董事是真正了解血液检测,了解医疗行业的。
2015年,《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曝光了希拉洛斯的丑闻,指出希拉洛斯开发的血液检测机器爱迪生只能进行少数测试,而更多的测试还是在现有的商用医疗设备上进行,爱迪生的血液检测结果也与医院结果不符。指控他欺骗患者、医疗合作方和投资人。而后再相继推出了四五篇文章爆料其中的细节。搞笑的是,《华尔街日报》属于希拉洛斯投资人默多克集团。(默多克集团投资了1.25亿美元)
最终,政府开始介入调查。7月初,CMS(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正式禁止伊丽莎白和其公司继续运营医疗实验室。旧金山的美国检察官办公室将希拉洛斯列为刑事调查目标,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对希拉洛斯展开了民事调查。2018年9月,希拉洛斯(Theranos)正式解散。
当然,这15年,一直有人去怀疑商业计划的可行性,都被伊丽莎白用各种办法隐瞒了。她一直不停地去融资、合作、演讲,宣传她的商业王国,不是不厉害的。她还曾经用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说服对她产生怀疑的公司董事会放弃剥夺她的CEO职位。
伊丽莎白一开始,一定是想把PPT上的理想化商业模型一一变成现实的,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想法,但却空有创新的想法,美好的梦想,无法真正地落地,想法缺乏实操性,只能变成空谈和泡沫。讲得比唱得还好,做不出,到最后终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