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演讲型PPT和阅读型PPT的区分点,希望大家能够在着手设计PPT之前,充分知晓所用场景,以便输出最为高效的PPT。

在本文中,我将继续从信息传递层面,对PPT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最低信息阈值”

在对本概念进行展开之前,我先和大家说一说“阈”,这个字读yu(四声),是一个在少数行业才会有的字,比如自动化领域和通信领域,很多人都会将其读成“阀”,确实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但仔细看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阈值的英语表述为threshold,可以认为是为满足某一目标而需要达到的最低条件,当低于这个最低条件时,目标可能无法达成;只有在达到或高于最低条件时,目标即会被达成,而在高于的情况下,可能会使目标完成得更为完美。

从信息传递层面而言,有时也需要这样一个阈值,以此来度量不同场景下信息传递的完整度。

在演讲的场景下,演讲者需要关注的是PPT和演讲内容组合起来的最低信息阈值,而不是PPT本身的阈值,正如我在上一篇中所说,PPT是辅助用于视觉引导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PPT与演讲内容的边界不需要非常清晰,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PPT本身只要能够起到视觉引导作用就行了。

而对于阅读型PPT而言,这个阈值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考量,而不能只是将信息进行简单堆砌,这也非常考验设计者的综合素质。

在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同理心,同时也要对于行业本身非常熟悉,每一PPT都是以此为基础,结合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进行精准的推送。

如果对于受众的喜好捉摸不透,或者是第一次针对新的受众,那么可以适当提高每一页PPT的信息量,宁可信息偏多,也不要出现信息遗漏,特别是重要信息,后面可以随着对于受众和市场的不断理解,在每一次版本的更新中不断优化信息架构。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两种较为极端的想法。

第一种极端现象是,将PPT以类似于word的编辑器来使用,每一页的文字都是满满的,排版要么没有,要么也是按照word的样式来改。

第二种极端现象是,无论PPT的用途如何,都强调内容要少,即使重要信息遗漏也在所不惜。

第二种现象是近年来不断萌生的,PPT撰写者可能是在哪个地方恰好看到这样的说法,或者道听途说,但又没有深入研究,始终以一个片面化的思维去认知这个“少”。

如果用“最低信息阈值”这个概念来看待这两种现象,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前者不仅没有对应用场景进行分辨,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了适应这一场景的阈值,带来爆炸式的不良信息体验,而后者又远低于这一阈值,造成信息的大量损失,无法实现信息的完整传达。

“最低信息阈值”这个概念并不仅仅适用于PPT,更适用于所有的信息传递场景,这里我再聊一聊另外一个相关理念,也就是“大文档”理念。

“大文档”理念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几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各种文档打交道,对于文档也有自己的理解。

对任何文档而言,其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沟通,既是文档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也是作者出于同理心的角度,基于受众特点而收集、整理和输出关键信息的过程,也是受众接收信息,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工作的过程。

这就是所有文档的底层思维,也是“大文档”理念的核心。这个“大”的深层次含义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档类型,只要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完整、更清晰,那么这个文档类型就是最为合适的。

通过文档传递过来的信息是否充足、信息准确度如何、信息的可理解程度怎样,都将影响受众对于信息的应用,包括后续的决策和工作推动。

在“大文档”理念下,文档呈现形式,或者说格式其实是一种可选项,是为信息的最佳实践而服务的,在信息充足且完整的情况下,可选用最适合的文档格式。

PPT最开始是微软公司发布的一套演示工具,经过多年发展,PPT早已成为了职场中用于演示的代名词,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PPT均有广泛的使用场景,有些甚至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了。

而在“大文档”理念的框架下,没有“PPT仅用于演示”或者“演示仅用PPT”这些所谓的执念了,我们可以将其全部打破。我们在输出任何一篇文章之前,都可以先考虑用哪种输出类型更为合适,而非将自己的思维固化下来。

我在为客户或者同事设计文档时,一定会和对方进行细致的沟通,了解这一份文档具体的使用场景,即使对方无法说清楚,我也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尽可能确保收到的信息是完全准确的。

在确认了文档的使用场景后,我不会简单地决定采用哪一种文档类型,而是会根据文档的内容以及目标选择最为合适的。

比如,对于一些有规律,具有潜在结构化基因的内容,即使原稿采用的是PPT形式,我仍然会采用结构化方面表现突出的Excel格式,并从受众的角度增加一些关键信息的数据分析,确保对方能在最短时间内领会到重要信息。

在“大文档”理念下,只要是适用于相关场景的,即便不用PPT也是可行的。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1. 例会

很多企业在开周会或月会时,会要求各位团队成员撰写PPT,以便于在例会中轮流进行汇报或分享。

这样的机制一方面会占据例会很长时间,同时也会占据每个人的PPT制作时间,而且制作出来的PPT五花八门,信息也是快速拼凑出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习一些大型欧美外企的经验,不用PPT,而是用一页纸方式,可以选择一页word,或是在线文档工具的一页文档,拿着这一页文档进行快速分享。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做出一个统一化的模板,纳入一些重点信息,如本周(月)工作完成情况、下周(月)工作目标等,也可适当留有一些余地,让每个员工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工作特点的信息。

2. 项目(集)管理

对于很多项目驱动的公司而言,高层管理者需要实时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及时做出重要决策。

而能够实现良好管理的前提是高效的信息传递。

很多项目负责人在汇报时喜欢使用PPT,而在PPT中,绝大多数重要信息本身也是从其他地方复制粘贴过来的,比如项目进展甘特图、事项跟踪清单、项目各维度汇总等信息。

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采用一个统一的Excel文件或是Project文件,目前如火如荼的轻量级协作软件也可以选用。

笔者曾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设计过专用的项目管理文档中心,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仪表盘式的项目进展呈现,每一个项目负责人只需在一开始的WBS计划基础上,更新状态和时间,这样就可以实时反映到仪表盘上。

某软件公司的开发项目

另外,项目进展过程中的子文档,如风险管理、问题管理等,也都能All-in-one到一套文档中,很多共享信息和通用信息也可以用公式联立起来,实现项目管理的全贯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个Excel套表不仅仅能在每次汇报时直接使用,不需要额外的整合工作,而且每次都能让领导清晰看到进展过程。项目总监在向高层领导汇报项目集进展时,也只需要提取各个项目进度表中相同类别的数据,并总结到一张总表中即可。

当然,要达成最佳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BI软件,如Power BI,生成一个更为完善的互动式仪表盘,甚至可以放到公司醒目的数据大盘中,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两种场景下,虽然都是PPT的适用场景,但这不是最佳选项。

在“大文档”理念指引下,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场景,灵活采用任何最佳方式,跳出PPT还是word的思维牢笼,同时在进行信息架构设计时,注意“最低信息阈值”是否合适,通过两者的结合,做好文档的撰写。

在下一篇中,我将和大家聊一聊做好PPT的功夫其实在PPT之外,同时也会分享如何正确看待PPT模板和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