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阿德勒心理学有关内容,有了解的小伙伴欢迎批评指正。
先说说西方心理学界三巨头(按出生时间排序):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阿德勒原为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后因二人观点对立而关系破裂,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不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生活中,对于现有的结果,我们总喜欢追溯过去寻找原因,即便找到了一种几近完美的解释,对于解决问题却没有太大积极意义,反倒可能作为消极生活的借口。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的状况,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也就是说,寻找和分析事物的原因,只是获得了一种合理解释,获得了一种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安慰的解释,它并不能促进对事物的改变,也不能促使自己改变。
于是相较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目的论,认为先有目的,后有原因。比如,比如A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你发怒了。按原因论分析,A犯的错误是你发怒的原因,你发怒是结果,原因是别人造成的无法改变,你的发怒也就很难改变;若是按目的论,你发怒是因为你的目的就是发怒,所以你以A的错误为契机或手段来宣泄情绪,如果你的目的不是发怒,则A犯错,你就不会发怒。看到区别了吗,为什么书中认为目的论更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基于你的目的,不是因为过去既成的往事而无法改变。
目的论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岸见一郎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论点,如课题分离,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选择了不幸,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的快乐皆源于人际关系,自由与不自由的讨论-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等等。对于重塑自己的内心观念、体会自由与幸福的简单易得性可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接下来会不定时分享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相关章节内容,与君共同思考一些抽象的、别致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东西。[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