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作为总经理秘书,一年做了近300个PPT。
本以为自己是PPT高手,看了《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却发现,我竟然从未真正理解PPT对于分享者和听众来说,到底能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每位当老师的人,要经常做分享的人,都值得好好读读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杰瑞德·库尼·霍瓦斯,是认知神经学家、教育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全球250多所学校进行研究,并开展讲座。
本书中的内容,是以数十年对大脑和行为的大量研究为基础,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从而让我们成为拥有超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人。
这篇文章主要了解什么样的PPT能帮助演讲者更好的传递信息,更好的帮助听众理解和吸收信息。
1. PPT上少放字
你可以回忆一个这样的场景,某天下午,你和同事们围坐在一张大会议桌旁。
会议室前面,有个人站在一张布满文字的幻灯片旁做分享。
尽管分享者知识渊博、态度认真,但你尽最大努力,却也没法集中精神,听不进去分享者说的内容。
这是为什么?问题出在了PPT上。
科学家们曾经做一个实验,叫“双听”实验,这个实验证明,我们虽然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当我们试着在同一时间去理解两边不同的对话时,基本上是哪一边都听不懂。
这是基于大脑中负责处理和理解听到的话的布罗卡区决定的,这个区域,位于人大脑的左侧,所有语言都会被汇聚到这个区域来处理。
这个结构决定了人听语音时,每次只能听到一个声音,理解一个声音。
那你肯定会说,当时会议室里只有一个人在说话啊,就是那个分享者,没有第二个人。
但是,书中点明一个重点,就是即使我们在阅读时没有发出声音,嗓子和舌头都在休息。但是你在用眼睛阅读每句话时,你的脑海深处中依旧有个声音,会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分享者的PPT上放满了文字时,就会有两个声音出现,而这两个声音会让我们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吸收理解能力变得很差。
所以,做PPT时要少放文字,可以放关键词,一般不要超过7个,这样可以促进听众理解。
2. PPT上放图片
PPT上少放文字,那应该放什么呢?你可能已经猜到答案了:图片。
两条声音信息出现时,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人只能听懂一个,因为只有一个通道,信息会丢失。
但幸运的是,听觉和视觉使用的的是不同的处理通道,不仅不会遇丢失信息,还能帮助我们整合成一个信号。
有时候语言描述比较单一,但是加上一张与语言描述内容相对应的画面,能让具体的细节清晰起来,更有利于理解。
因为图像能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庞大数量的信息。你读完文字描述需要大约30s,但只需要用0.2s就能认出一张图的内容。
事实证明,当图像和文字结合时,人的记忆力会有20%的提升。而且在演讲中加入图片,可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接受度与喜爱度。
但是,PPT上加图片也是有讲究的。每一张PPT上,最后只放1张图片,如果图片太多,会增加观众解读的时间,会消耗观众的注意力,削弱对各幅图像的的记忆。
3. PPT格式一致
很多时候,为了让PPT看起来很炫酷,我会把PPT设计的很复杂。
本书却告诉我:尽量保证所有幻灯片的格式一致。
要保证每一张PPT上的图片和关键字,与下一张的摆放位置一致,甚至大小也要相同。
因为这样的PPT内容,可以有效提升观众记忆力35%。
如果打破一致的布局,空间布局总是不断的变化,大脑就要耗费很多时间去解毒PPT画面。
当然,如果你想要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可以在几张布局相同的幻灯片之后,放出不符合预期样式的黄灯片,这种故意打破观众预测的布局,会让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写在最后
这本书真的很落地,而且讲的内容通俗易懂,还经常通过改变书籍排版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非常有意思。
这本书让我一下子对了解大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感受和深刻理解到了大脑结构竟然是这样影响人的。
当老师的、经常做分享的人,可以好好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