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老师在上面一个劲的讲,生怕讲不完,偶尔来一句,会不会?懂了吧?学生端正地坐着,似乎都在认真地听讲,却没有一个学生吭声。像这样沉闷的课堂的气氛,学生由始至终都是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累,老师也累,一堂课下来,学生很疲惫,老师也心力交瘁;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好,甚至相差很远。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
前几天县优质课评选在我校举行,听了一节财务会计课,讲得是“银行本票”这一节,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人分配一个角色(有人演银行、有人演工厂等)来模拟银行本票的核算程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想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位老师做到了。回来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同样教得是财务会计,我的课堂气氛就不是太好,问题究竟在哪呢?怎么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好一点呢?仔细研究了一下我觉得要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它变得生动有趣、灵活多变。你的语言如此风趣,时常让学生感到惊喜、有趣,他们当然会喜欢你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会认真听你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所以,作为一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每一句话都能大幅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教会计的老师,这方面更要注重,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换成生活中幽默的语言我相信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
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几乎都站在三尺讲台上,看上去很威严、令人不敢亲近,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敢正视老师,更谈不上响亮地说话了,即使是声音较响亮,那也是因为害怕而不得不响亮地回答。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虽然很努力,但缺乏创新精神。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会学习,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培养新型人才主要依靠教师。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响亮地回答。走下讲台,并不是意味着失去为人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你的威信,而且会有效地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包括心理距离),他们会觉你和蔼可亲,可以信任,因而会乐意地响亮地回答你的问题。课间时,不妨牺牲一点宝贵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组织管理。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职高生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自我。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学组成一组,他们一起阅读课文、积极地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一个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讨论。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使用。把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化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喜欢以这种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效果也较理想。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满足他们爱自我表现的欲望,学习任务在愉快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先前站起来不敢发言的学生在小组里会响亮地抒发自已。当然,在组织小组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范围、要求,让这种学习有秩序地进行。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以这种形式进行,不仅气氛活跃,效果也特别好。
四、多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被动的,而发现问题则是主动的。以前,老师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久之,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烦人的任务。哪有兴趣可言?课堂气氛可想而知会沉闷不已。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大胆放手,给机会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有争论性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非难事,多些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些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在课堂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等得到充分的提高;这样,形式不再那么单一,自然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上课就像人吃东西一样,某种东西吃多了,会腻;学生老是上没多大变化的课,兴趣就会全无。我们作为老师,要多思考,多作变化,多带些惊喜给学生。世间万物都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二、如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教学的基本形式,其有效性则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就要采取行之有效地的方法对课堂实施控制,使课堂上的气氛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一、注重激励,活跃课堂 小学生天性喜欢老师的激励,有激励就会有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激励艺术,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力,使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乐于听讲。 (一)物品激励。即在课堂上用一些实物进行奖励。奖励一些小五角星,卡通小贴画、糖果、小玩具、一些常用文具等等。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小学生,具有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使课堂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与外部刺激物的特征相联系。对这些物品的感兴趣程度,对物品的爱好的持久性等,均有可能影响激励效果。因此这种激励只能适可而止,如果这种奖励滥用了,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削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物质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目标激励。目标明确也是一种课堂激励。目标能使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目的性是动机和意志的源泉。做什么,做到怎样的程度,明确的目标会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在目标达成中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例如,我校一位教师上《矛与盾》一课,他要求背诵全文,却规定了极短的背诵时间,结果上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多数达不到。其实,这正是巧用目标值和目标达成值的反差进行激励。 “背一句是一句,背一个字是一个字,学生都高兴,怎么办,大家实实在在去背了。”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学生的潜力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了有效开发。 (三)赞许激励。这是一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当面称赞、当众夸奖、通报表扬等都属于赞许,即客观上对受赞许者的行为给予肯定,因而有强化其动机的作用。
二、创设高潮,活跃课堂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最欠缺的就是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所谓掀起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的铺垫、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场面。创设高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高潮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尽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营造合适的课堂高潮情境:或平静、或热烈、或沉寂、或激越。例:
(二)确定高潮的内容
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高潮的设置应该是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的思维点,兴奋点,一句话,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从纷繁的知识点和学生多种多样的知识需求中,经过筛选、提炼,找出主攻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推进中,因势利导,逐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把握高潮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推进中,高潮放置何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 三、巧妙提问,活跃课堂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好奇,对一些新奇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一节课当中,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当中来,形成比较热烈的教学场面,教师就要善于设置问题。精彩的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我们教师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要注意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千万别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让学生一头雾水,或是提问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度。 (二)提问要注意简单明了,切忌宽泛。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不过换另外的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呢?”情况肯定就会不一样了。 (三)问题的设计,层次清晰,内容要有针对性 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其整堂课的教学应由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组成,这若干活动应形成一个承前起后、互为依存的序列,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层次分明,认真考虑教材的内容,内容要有针对性 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几十个学生从始听至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应是有效教学必行之路。诚然,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怎样才能活跃课堂,让学生收到学习效果,是为人师者应当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