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应如何辅导孩子学习ppt
1、指导孩子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效率
可以指导孩子分段使用时间,不同时间段学习不同的内容。这样的好处是使大脑不同区位的有效兴奋和必要休息同步进行,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就拿孩子的学习来说,通常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记忆时间:
第一段:早上6至7点,适合记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至10点,适合记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段:下午7至9点,适合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记忆。
第四段:晚上10至11点,适合记忆精确性高、容易出错的知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2、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依目标安排学习时间
合理制定目标是孩子奋进的前提,科学的安排时间是达到目的的捷径。面对升学,家长要充分的了解孩子,为孩子制定目标。
(1)家长的目标: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是家长的目标。
(2)协助孩子制定自己的目标。
帮助孩子定目标,不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是要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认可,才能激发孩子完成目标的兴趣。
(3)最佳的目标必须是可以完成的目标。
能够完成,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这种积累越多,孩子就会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长,并激发自己的潜能。
3、帮助孩子制定可行性高的学习计划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做事之前要有计划,没有计划是做不成事的。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家长为孩子制定计划要考虑孩子的学习实际;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让孩子劳逸结合;家长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并且让孩子了解如此安排时间的理由。关键是要留出玩的时间。孩子执行一段时间后,渐渐地就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
4、指导孩子认识和把握学习任务与学习时间的关系
家长要指导孩子按照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如用ABC法则确定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A类代表重要而紧迫的事,如考试,测验;B类代表紧迫但不重要的事,如家庭作业自测题;C类代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如单词记忆,提高阅读能力、运算能力,知识的记忆等。
5、依据生物钟帮助孩子合理分配用脑时间。
怎样用脑效果最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生物钟的规律。
有研究者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猫头鹰型”。这种人每到夜晚脑细胞便进入兴奋状态,精神饱满,毫无倦意。另一种是“百灵鸟型”。这种人黎明即起,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第三种是“混合型”。这类人全天用脑效率差不多,但相对而言在上午8~10点和下午3~5点效率较高。发现孩子用脑效率高的时间,对于指导他学习很有好处。久而久之,可以形成高低有致的用脑高峰期。
二、如何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分享行为的发展,对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则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分享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年龄相关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有些孩子还没有形成“分享”的含义,还不懂得分享的意义;有些孩子缺乏分享的技巧。这些都需要家长来帮助和引导。
1、要正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在整个学前期,孩子的行为都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护食”和“护玩具”是很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要给孩子冠以“自私”、“小气”的帽子,更不要因此而惩罚孩子。要从正面鼓励分享,帮助孩子意识到,分享行为本身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往往比“独占”更加快乐。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点滴细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行为。孩子是从父母那儿学习如何友善地对待他人的:来客人的时候,带着孩子给客人准备点心和水果;和别的家庭外出游玩的时候,与他们分享食物、用品……这些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3、要给孩子营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弥补家庭结构的不足。
如今的孩子往往较少兄弟姐妹,且物资非常丰富,很多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与他人分享,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会尽量满足自己唯一的孩子的需要。因此,孩子的分享意识比较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努力给孩子营造有“兄弟姐妹”的环境:可以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家庭相互串门,也可以相约一起外出游玩,通过家庭间的交往,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分享和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