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解决看病难
看病难问题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一)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表现
“看病难”难在:(1)路途遥远,求医不方便,特别是对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2)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医疗需求。如医务人员业务差,诊断设备差,设施简陋,诊断不清,治疗效果差等。(3)医疗机构服务不到位,如医院的科室设置布局不合理,程序复杂,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存在门难进,脸难看。(4)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取药、候诊排长队存在“难等”之难。
“看病贵”贵在:(1)药费贵(2)检查费贵(3)一些特殊治疗器械贵(4)过度治疗,小病大治拖治产生不合理费用。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通过医院目前的一些现状,结合医疗运行的一些机制我们不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在于:
(1)村级医疗机构地理环境限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对村级医疗机构配置不到位导致不少农民就医“行路难”。
(2)一方面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影响了医院设施的更新完善、设备的添置、人才的培训、技术项目的开展等,导致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差,影响了群众就医高效快捷;另一方面医院自身经营水平有限,无能力解决自我发展的经济投入,影响了医疗服务能力。
(3)医院管理不到位,内部约束机制不全不力,个别医务人员素质差,导致群众看病难。
(4)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流通领域管理不规范,流通环节层层加码,药品降价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
(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事故处理实行“举证倒置”,出于自身防范目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过度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6)医学科技在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断运用,诊疗手段的进步,患者在享受到安全、准确、快捷的诊疗服务的同时,支出费用相应提高。
(7)医院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医疗卫生费用上涨是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幅度内增长不可避免。
(8)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科室或医生为完成目标任务,提高效益工资,采取过度治疗行为,加大了患者的负担。
(9)个别医生职业道德败坏,只为追求回扣、提成,大处方乱开药;个别医生基础理论差,诊治水平低,只知借助大型设备检查或滥检查;个别医生为泄心中不满,把情绪带到医疗工作,迁怒于患者身上发泄或“狠宰”
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在城市,要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运行机制。
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
五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六是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二、解决农村问题不难
解决农村问题不难,关键处理好这3种困境
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农村人民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之一;很多人认为,在上个世纪,农村的老一代农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算小,但现在在共享社会红利时却是处在边缘地带了。不仅没有城镇职工的日常生活保障制度,老了后养老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农村老人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不得不下地干活,摆摊挣钱,甚至给别人当临时工,因为只要不挣钱,他们就没有经济来源了。
农村医疗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农村看病问题有新农合等保险,但是由于新农合缴费标准逐年上涨、加上缴纳的费用并不能在账户累积,逐年清理,对于人口比较多的家庭来说,是个比较大的负担,一家四口就要缴费一千多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甚至停止缴纳新农合保险。
在农村,太多的人生病都是小病忍、大病拖的方式来处理;很多人得病也不愿意去医院治疗看病——因为一旦开始住院就是一笔无底洞。
农村收入问题
低收入也是困扰农村人的主要问题之一。
如果农民只把种田当做经济来源,那么一年的收入是极少且不稳定的。种子、化肥、农药等杂七杂八的成本加起来,已经占了卖出的作物利润的一大半;如果种植过程中运气不好,发生自然灾害,很可能是赔本种地。
如果不种地,只是在农村的镇上找个班上上,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很累且工资水平是极低的,一个月不休息起早贪黑最多也就一千多块。
此外,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失,村里年轻血液越来越少,愿意创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的人越来越少,也是农村收入一直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解决百姓看病难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全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逐渐富强、人民逐步富裕了,全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在物质文化和精神享受方面得到了发展。但是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投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并不成正比,投入偏少。而且卫生事业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投入远远不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群众患大病、重病不得不向城市大医院求医,供需矛盾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存在。六盘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在以下原因:
一、 国家对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投入偏低
1、 对公立医院按床位补贴,发给人员工资,但补贴的量不足,公立医院必须赢利才得以生存发展,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变成了赢利性质的医院。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公立医院相互攀比、竞相引进各种先进设备、进高档药品,滥用检查,开大处方,各种收费自然较高,这方面主要体现为看病贵。由于城市大医院既要承担中心城区职工干部的就医,还要接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转来的大病、重病患者,就医压力重,加上国有公立医院自然形成的垄断性,患者别无选择,这就必然形成看病难的局面。
2、国家对民营医院的投入基本没有,民营医院要生存发展只能靠自身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尽管民营医院收费较公立医院低许多,但民营医院市场份额仍无法改变公立医院对市场的垄断,这方面主要体现为看病贵。国家应当对所有医院都进行适当补贴,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政府补贴后,可降低民营医院收费,并制定出合理的收费标准,可改善看病贵。
二、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大型公立医院、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都分布在市区及县城,乡镇医院留不住技术人才,民营医院不愿到乡镇去发展,导致看病难。政府应当鼓励技术人才下乡,对下乡支持医疗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给予政府补贴,对民营医院到乡镇发展的给予经济上的扶持,这样才能缓解因城乡差别太大而导致的看病难。
三、医院规模越大,设备越高档,运行成本越高,看病就越贵。国家应当多建立100张床位左右的综合医院,按照每10万人口左右的中心城镇规划设置一所1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既可以缓解看病难,也可以减少运行成本而降低看病费用。
四、加大对医药购销过程中不正之风(如红包、回扣等)的打击力度,降低药品采购成本,这样才能降低老百姓的药费成本。
五、随着全民医保(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工伤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无固定职业人员医保、学生医保、农民工医保等)的普及,应当解决医疗机构参加医保定点的政策限制,凡是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都应当成为各类参保的定点医院,参与医疗服务的公平竞争,为各类参保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并按规定享受报销政策,打破公立医院龚断现象。
六、税收政策方面,应取消民营医院的税收。凡是按照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收费的医院,无论是否民营,均应取消税收(医院缴纳的税收来源于患者,大形中增加患者负担)。
七、关于“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确定。我市的状况是:在市卫生局办证的公立医院定为非营利性医院,而民营医院都定为营利性医院,在钟山区卫生局办证的医院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可以申报为非营利性医院。“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是指:营利性医院的收入可以分红,但按规定缴纳税收,而非营利性医院的收入不能分红,只能用于医院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院是否办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的选择由医院自行决定。因此对申办为“非营利性医院”的民营医院,政府应当支持,但同时应当加强监管力度,使其规范发展。
八、各个县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医保的病人自负段费用不相同,应当取消大病住院医疗的自负段政策,制定相对合理的自负百分比即可。
总之,“看病难、看病贵”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把看病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对比而得出的社会现象。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尽早普及全民医保、提高乡镇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