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如何发现心理异常学生


区别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时,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常运用主客观统一性原则,心理内在一致性原则和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这些原则也被心理正常的三要素,来做出判断。

所谓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反观心理异常的标准,便是指具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其典型症状包括:(1)幻觉;(2)妄想;(3)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4)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但这种退缩不是由于抑郁和焦虑引起的(意思就是,没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性事件冲击引发行为问题);(5)显著的精神运动型迟滞(如思维反应很慢);(6)紧张症性行为(如木僵,好像人好像木偶一样)。

在判断自己或者对方是否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时,不能更具单一的标准进行,比如有人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但其主客观统一(良好的客观现实检验能力),人格相对稳定,那么我们便不能说他是心理异常。

那么接下来,我便和大家聊聊各大确定心理状态是否异常的标准。

一、心理冲突的性质标准

在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时,通常周围的人都或多或少能感受到来访者存在心理冲突,比较明显的表现便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似乎有心事等,因此我们通过考察来访者心理冲突的性质来判断其心理正常或异常,是比较好入手的。

从现象或事实的角度来说,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

从心理冲突的性质来考察心理正常和异常时,主要依据两个方面:

1、冲突的道德性:是指心理冲突是否可以做道德评价。也就是说不管来访者持有什么道德观点,你总能将冲突的一方是为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

2、冲突的现实性:是指心理冲突是否符合现实处境。如果心理冲突不具备现实性,那么该冲突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者它只是设计生活中无关痛痒的事情。

综上所述。

如果心理冲突具备道德性和现实性(其中任何一点),那么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属于常形的。

举例子:有人在图书馆安静的环境中接电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有时候会担心沉浸在阅读中会忽略重要来电,但他也不喜欢带耳机或者开震动,影响阅读效果,结果很烦恼。在有些人眼里,“不就是接个电话吗,有必要这么纠结吗?”于是觉得这样的人不正常,但实际沟通之后,你会发现他的心理冲突时具备道德性和现实性的。比如,在图书馆里接电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冲突具备道德性;因为错过重要电话,而遗漏什么事情,具备现实性。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人不正常,而只能说他的心理可能有点不健康。

如果心理冲突同时不具备道德性和现实性(记住是同时),那么心理冲突时变形的。


二、如何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常来讲,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有5种表现:
1、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差,比如沉迷游戏,不愿意上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如果督促会抗拒;情绪波动比较大,考不好的时候会暴躁或者行为出格;
2、焦虑:不自信,害怕考试,害怕和陌生人接触;敏感,怕被嘲笑,一点小事都会担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没有原因的哭泣,整日郁郁寡欢,笑容少或没有笑容;
3、恐怖、失眠:一般来说这种表现就比较严重了,会因为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抱头乱窜躲进角落,会在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上装病,或者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变成真的不舒服,还会经常失眠,夜里突然惊醒、尖叫,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4、攻击性强:打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摔东西,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等等;

5、人际关系恶劣:没有朋友,在集体里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同情心,待人冷漠等等。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我想家长们也会很头疼,总觉得用强硬手段就能把孩子纠正,实则只会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
其实,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你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找心理医生求助。
但如果想要预防,那就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回应,而不是敷衍、不以为然。


三、如何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您好,详细的回答如下:

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

1. 提高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安全和信任,使他们更愿意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扰。

2. 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包括情绪波动、学习能力下降、社交退缩、自我伤害等,这些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

3. 参考家长和同学反馈:与学生的家长和同学保持沟通,听取他们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的表现,并从中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

4. 注意身体信号: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等,因此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特别是出现频繁的不明原因症状时要关注。

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

1. 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提供个体辅导和小组培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2. 教授应对技巧: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学生应对压力、焦虑和情绪管理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养和应对能力。

3. 提供社会支持:学校可以组织社交活动和团队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归属感。

4.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探讨、并给予支持和帮助。

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困扰和疾病:

1. 提倡积极心理健康:学校应倡导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

2. 关注早期干预: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问题筛查,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加重。

3. 提供资源支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资料,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从心理健康问题到疾病的红旗信号,并指导他们寻求专业的资源和帮助。

4. 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业压力和竞争,鼓励合作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