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记叙文怎样使叙事具体生动


(一)自然环境描写
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新新人类,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2、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鲁迅在写《祝福》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鲁镇的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我们讲述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能够善用我们的这几种描写方法,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跃然纸上的。


二、记叙文中如何让叙事生动起来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被过滤广告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

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三、怎样让叙事作文变得生动有趣


叙事作文,也称记事作文,是小学生学习写作入门的一种体裁。在作文的类别里,叙事作文,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往往老师都会用叙事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每当各种节日到来,或者参加某种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老师就会布置作文题目,如《记我的一天》《母亲节我做了什么》《参加游园活动的收获》等。
但许多同学,在写叙事作文时,往往都会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把叙事写成了“流水帐”,这些作文的通病是,仅仅记录下了事情的顺序,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地罗列出情节。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后,就是像一本“豆腐帐”,让人缺少文字审美的愉悦之感。那么,怎么能做到让自己的叙事充满情趣呢?我以自己的创作和朋友们谈一下体会。

1、巧用对话,再现叙事情景

对话,就是把人物的“说话”记录下来,让读者看到你写下的“对话”,就能联想到说话人现场画面。所以,写叙事作文,练习好“对话”十分重要。
我曾写过一篇短小的叙事小文。题目是《迂回战术》,就是采用对话来叙事的。

那天在楼下,我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在啃煮玉米。小男孩吃得很香,这时一个小女孩儿过了过来,她们的年龄相仿,我看见后来的那个小女孩儿的嘴巴咂了咂,眼光就盯在人家的煮玉米上了。
“你说这玉米黄粒香,还是白粒香?”女孩儿问。
“都香。”男孩儿答。
“煮的不如烧的好吃吧?”
“嗯。”
“我妈说,在外面吃东西会肚子疼的。”女孩儿又说。
“没事的。”男孩儿满不在乎,还在继续啃玉米,那个玉米快吃一半了。
“我妈给我买了好多糖呢,你吃不?我给你一块。”女孩讨好地说。
“不吃,吃糖牙里长虫子。”男孩儿说着又啃了一口玉米,他没有被“糖衣炮弹”打中。
“那,那,我爸爸给我买了只泚水枪,可好玩了,你喜欢吗?”女孩儿抛出了一张王牌。
男孩儿的兴趣被泚水枪击中了,他终于把剩下的玉米递到了女孩儿的手里,“走,上你家看看去!”
在以上通篇的对话中,女孩儿竟没有提到一处的索要。但这些还在穿着活裆裤的孩子,其实就已经懂得,要接近目标,除了正面还有别的道。

读了上面的对话,那两个孩子,是不是鲜活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哦,最后一段,是“议论”。议论是点晴,给全篇概括与升华。我一会还会细说“议论”。

2、聚焦细节,不惜泼墨如雨

叙事作文,如果面面俱到,不会取舍,是难以吸引读者的。用扩大镜让阳光点燃纸,必须要学会聚集,调整距离,把阳光聚集在一个点上,才能把纸点燃。写作也是这样,略写时,尽量一笔带过,详写处,不惜泼墨如雨。我曾在一篇散文中,是这样来写一个门槛的。

前些年,我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小学的教室很旧很破了,一如我童年读书的课堂。看看房顶,看看后墙,最后把目光停留在那个被磨得变细变亮的门槛上。那门槛有一米来长,硬木所做,经岁月的磨蚀,两头略留本色,中间细细如弓,阳光下闪着油黑的光芒,像个结实的车轴。有了它,才有了门的张张合合,才有了人们的出出进进。
多少年前,这门槛就是一棵树或者说是树的一个部份,它曾经扎根在一方黄土,伸出树叶的手承接着雨露和阳光的恩泽,它的肩头也落过小鸟儿,它的花朵也引过蜜蜂。
命运没有把它雕成观音接受人们的礼拜,没有把它变成某种乐器而终生歌唱。是的,命运就是这样,如果当初把它安在船上,它就会周游四海,把它扔进炉膛,它只能化作一缕青烟。这里有必要说一句,与我同行的对木匠之道颇有见解的人告诉我,这个门槛是个很不错的柞木,从边上的花纹能看出来。

你看看,过一个门槛,可能是就是一个瞬间,但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它,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味的。

3、适当议论,绽放思想火花

有人说,叙事作文就是记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我以为这是不全面的,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如果能对记叙的事情,进行一番的议论,会让你的作文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议论,就是谈感想,就是对你叙述的故事,进行总结和概括。一个作品的所谓深度和厚度,往往就是在这样一番议论中,才能显现出来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大地的眼睛》的一篇短文——

上小学的女儿回家写语文作业,在名词的前面加量词。一辆车,一匹马,一尾鱼等等,在“井”字的前面应该填什么呢?是一个井?不对,一只井,更不对。
标准的答案:一眼井。
“眼”本为名词,它作为一个量词和井连在一起用,真是神奇的比喻。
大地是有眼的。眼是什么?就是那庄稼人用来吃水、用来洗衣服、用来饮牲畜的井,就是那田野里的农民用来浇灌田地浇灌果树的井。井,一个最简单的词,让我们想到那汪清凉的碧水,想到青砖铺就苔鲜覆盖,或圆或方的形象。
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和普通。
井水不就是普通吗?普通得平时竟没有理会它的存在,然而,没有井,就不会有农村的历史,也不会有农民的生命。
井,真的是大地的眼睛呀。“一眼井”,女儿这个很普通的作业,竟让我好一阵感动。

写好叙事作文,是一个慢功,千万不能着急。它需要你平时日积月累的思索与练习。其实叙事写作的技巧,还有很多,除了上面我提到的三点之外,比如,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等,只要同学们平时多读书,多练习,写出一手漂亮的好文章,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