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
技巧1:用描述性语言代替批评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可以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面。描述性语言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家长的不良情绪,也没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容易让孩子接受。 、
技巧2:用拟人化语言代替命令 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拟人化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很形象,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回到童话世界。因为童话是孩子喜欢的。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如果家长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让孩子做事,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也愿意听从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技巧3:用善意提示代替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责骂会让孩子感到你的耐心,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比较愿意配合你做事。
二、怎样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1)注意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倾听时教师要有耐心,因为有的时候幼儿会,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结构出现错误等。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还要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注意身体的姿势。如一个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会注意她自己的声音、姿态以及运用和强调的词语。当她看到一个孩子害怕时,她会弯下身体和孩子平视,用双手扶住他,注视着他,以平静的、自然的声音,以稳定的情绪与孩子谈话。(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三、怎样和幼儿交流
摘要: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沟通是双向的,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提供一个安全、温和、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从权威的地位转向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
如何提高幼师的沟通学习能力
幼儿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幼儿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是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幼儿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相互作用,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是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对幼儿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幼儿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其理山如下:
一、充分认识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接触的是人,人与人之间,就需要交流。教师要慢慢地开启幼儿的心灵,就需要用语言或非语言与幼儿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在相互作用,也就是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产生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达到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要达到这种相互协调默契,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去实现。这种较强的沟通能力,就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香港学前教育优质计划标准》中指出:儿童与教师的沟通,可给予儿童发展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机会,沟通态度的特色在乎亲切、尊重个人,表现个性,积极支持互相回应。教师鼓励幼儿与人沟通,并提供机会促进儿童的社交情绪、生理及智力发展。这就充分说明了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只有加强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了解沟通能力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提高沟通能力,首先必须了解沟通的主要内容。教师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教师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教育观指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是自身学习与活动的主体,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幼儿教育中,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以上三方面的沟通是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努力掌握沟通的技能
沟通是一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是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在沟通中,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
1.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沟通是双向的,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提供一个安全、温和、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从权威的地位转向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对初入园的幼儿,他们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交流能力差,用非语言的方式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倾听幼儿细声的说话,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幼儿理解教师是对他的尊重和关心,幼儿就能大胆接近教师并与其交流,达到师生双向互相沟通的目的。用语言沟通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地引入交流之中。如:《幼儿活动整合课程》,带着娃娃出去玩,可抓住幼儿喜欢玩的心理,提出问题:“同学们,双休日,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哪里去玩来?”幼儿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说。有的说我去跳跳床,有的说我去骑马车、坐喜洋洋车,有的说去广场看跳舞、打拳等。我细心地听每一个同学回答,并竖起大姆指赞扬同学们玩得开心,说得很好。这一话题既引发了学生交谈的技能,又注意教师倾听的技能,既扩展谈话的技能,又面向全体,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
2.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在于交流的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为孩子交流。因此,沟通是充满爱心、关心、诚心、责任心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和家长参与的权利与责任。持正确的合作态度,与家长相互理解、支持与尊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向的,教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家长改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邀请家长参加,当孩子在台上表演时,有一孩子在台上动作缓慢,把手中的花掉在地上而哭起来。表演结束时,其家长就指责并打孩子,我就抓住家长的这一行为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由于我们排练不够,孩子会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后,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不能怪孩子。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k改变教育行为。
3. 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帮助。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需要发展他们自我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发展他们听和说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幼儿具备这方面的技能、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形式,教师要创设环境、设计活动,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给幼儿提供交谈的机会。如:两个小组传帕子的游戏,每个小组的幼儿都想先传完争第一,于是他们之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各组的幼儿都喊加油,得胜的组高兴。通过这一活动,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谈和沟通,也让幼儿体会到口语沟通的喜悦。
沟通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能促进幼儿的社交、情绪、生理及智力发展。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只有了解沟通的内容,把握沟通环节,掌握沟通的技巧,才能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