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欺凌者恃强凌弱给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痛苦,其行为没有违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一)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的”。这意味着,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也属于“校园欺凌行为”。
当有人给你起外号时:1、克制自己不发怒:
遇到有人给自己起外号,首先要努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发怒,更不能暴怒,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外号引起更大的肢体上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忍,置之不理,让自己的肚量大一点,如果能微笑面对他们更好,他们让自己生气不高兴,自己反而高兴,他们感觉无聊了,也许就很快过去了。
2、正确对待外号:
别人给自己起的外号也要正确的对待,要知道一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会有外号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外号有好的,当然不好的多一点,不好的外号也是反应出自己的一个缺点,自己认真改正就行了,不能因为外号让自己每天的不开心。
3、直接告诉他们自己感受:
遇到有人给自己起外号,并且还不停地喊自己的外号,那就直接告诉他们,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外号,请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们自己,告诉他们自己的心里感受,不要闷在自己心里,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伤害了自己。
4、不软弱不隐忍:
遇到恶意给自己起外号的人,并且外号特别的伤人自尊的话,自己不能软弱,不能怕他们,自己要是一味地软弱,忍让,忍受,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更好欺负,会更放肆的,可以告诉老师或家长,让他们帮助自己解决这样的事情。
5、看和对方的关系:
有人给自己起外号,也要看看那个人是谁,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如果是很好的朋友,那就是没有恶意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罢了,也许这样的外号只有在你们相处的时候才会叫,那就默认就行了,如果心里不开心,也给对方起一个,都没有什么,只要不对外就好。
6、敬而远之少接触:
有人给自己起外号,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学习差,比较无聊,爱看别人笑话或者说比较无聊的人,和这样的人不值得计较,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少和他们来往,接触,不搭理他们了,他们感觉没有意思了,无趣了,也就不会缠着你了。
7、提升自己能力:
有人给自己起外号,说明那个人不尊重自己,更不会佩服自己,自己不想惹是生非的话,影响到自己的话,那就把他们给自己的压力化成学习的动力,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改掉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自信,一个优秀的人自信的人一般是不会有人随意的起外号的。


二、面对校园欺凌该如何正确处理


正确做法!一、安抚孩子的情绪

首先,家长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他的身心都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作为父母要多陪陪孩子,或者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

二、查出事情的缘由

对于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家长发现孩子遭受了以后,要迅速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查清楚来龙去脉。并且找到施暴者与之进行交流,向施暴者施压,告诫施暴者以后不要再欺负自己的孩子。

三、向老师学校反应

对于孩子遭受的校园欺凌事件,家长要和孩子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反映。让学校和老师肩负起照看孩子的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对施暴者的管教。

四、与施暴者家长交流

找到校园暴力的主要施暴者的家长,双方家长可以电话联系,不过最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好好沟通一下,把问题都说出来,让其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管理。

五、触犯法律的报警处理

对于触犯法律的校园施暴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报警处理,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惩罚校园欺凌当事人。(同学间因故看不顺眼挑衅生事、辱骂、互殴、群殴等行为有可能触犯的法律是:过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过失至人重伤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聚众斗殴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等等。)

六、持续跟踪关注孩子

持续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看看孩子在学校是否继续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遭受校园欺凌,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定期和孩子谈心交流,引导孩子走出校园暴力的阴影。


三、校园欺凌该如何处理与应对


当孩子被校园霸凌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倾听和支持:家长首先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和经历,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关心,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孤单,可以与家长分享困扰和恐惧。
2. 教育孩子应对策略:家长可以教导孩子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保持冷静、寻求帮助、与同龄人建立友善关系、避免孤单处于弱势等。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孩子面对霸凌行为时的自信和处理能力。
3. 收集证据: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记录或收集发生霸凌事件的证据,如文字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以确保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后续的处理和解决。
4. 与学校合作:家长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向学校报告发生的霸凌情况,并要求学校采取必要的行动。家长可以与班主任、校长或学生辅导员进行面谈,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学校的应对措施不够有效,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青少年辅导专家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并帮助制定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6. 法律维权:如果情况严重,无法得到学校或他方的支持和解决,家长可以咨询律师,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必要时采取法律行动维护孩子的权益。
7. 鼓励积极参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兴趣班、俱乐部等,帮助他们扩展与其他同龄人的社交圈子,增加支持网络。
总之,家长在孩子遭遇校园霸凌时应积极行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并与学校、专业机构以及法律资源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确保孩子的安全和权益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