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节奏划分停顿是: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快要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杏子骨肉肥厚;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变长了,人们都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古诗节奏划分的方法技巧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如何划分古诗句的节奏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的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展现出古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多,比较好把握,形式的美,对于今天不会写古诗的教师来说,当然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作了一个专题研究,现把有关节奏的这部分内容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不过,由于四言诗,节奏过于简单、过于呆板凝滞,汉以后逐渐没落,与它相似的六言诗也始终无法进入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中。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我们知道,诗是要叶韵的,叶韵的常规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韵字,这些同韵字前后呼应,就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显然,叶韵点是音律的关键,是吟诵时应该强化的所在,而把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拖长构成一个节拍,就能很好地体现和突出诗的韵律。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从声律效果来说,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时,显然会比读《诗经》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或“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觉得更美,更有表现力。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也就是说,诗句的中心不是在叶韵的位置,诗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诗的韵律,而更在诗的内在意境。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这几个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单音节,都是诗人要突出的意义。诵读时在这些位置上拖长,从而使诗意更显隽永。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则都突破了。如: ①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②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③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 ④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规则,从意义结构看,例①中“半逗”的点在第一音节之后,例②在第五音节之后,例③在第二音节后,例④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在这里,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 三、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 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奏,提出的原则是“兼顾音节和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 故人/具/鸡黍 故人/具鸡黍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谁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到了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留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去了。那么,这种修订的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简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的情况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 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仅仅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律,就如上举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划分之后,简单倒是简单了,但这样划分之后,全诗就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为对称。对仗句(即骈句)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另外,两联对仗,在结构形式上通常也需要变化,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那么颈联一般就是二二二一。这样,散句和骈句交错起来,几种不同的骈句结合起来,才使律诗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有很美的阅读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为二二二一,第二句则变为二二一二,颔联为二二一二,颈联则为二二二一,末尾两句又变为二二一二。 可见,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这里,尾联第七句没有按三分法划,这是因为“垂钓者”三字不好拆,“垂钓”当然是结合得很紧的,但“者”不好独立,故笔者以为还是尊重意义,把切分后会损害意义表达的结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不过,以下各例需要特别加以讨论: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以上是按意义作的切分,从节奏上划分的话,第一不能违背意义结构,第二应尽可能细化,以便反映出诗实际的节奏性,第三节奏点和每个节拍的音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处理。以上三例可以这样标示其节奏的: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②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前两例中,两个短节拍是诗句意义的重心,以两个节拍来诵读,有助于领会诗的内涵。例②中两个虚词作为一个单独节拍,主要也是因为“岂”(难道)和“应”(理应)各自都是诗人表达的重心,可以独立表意(这与前面的“垂钓者”中的“者”是不一样的)。 语文担当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在诗词教学中,就务必使青少年喜欢诵读古诗,在诵读中体味到古诗的精神、古诗的美。
三、语文古诗词划分节奏的技巧
语文古诗词划分节奏的技巧如下: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近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夫/大国,难测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18句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五、综合品读感悟法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而这几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要注意停顿的长短级别不等、节奏强弱有致,语气抑扬顿挫等逻辑要求。
我们要读而不厌,书读百遍,其感必显。只要培养和提高朗读古文的语感能力,就可以把语意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把握节奏停顿的规律。
在通读时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