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如何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但是,幼儿在进餐中却形成了吃饭挑剔、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本文即根据幼儿在进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一、幼儿进餐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主要有
(一)进餐时的不良情绪。进餐时孩子的情绪愉快,那么支配消化腺分泌的神经兴奋占优势,消化液分泌的增多,促进食物的消化,因此在进餐时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进餐的。
(二)进餐时的不良习惯。幼儿吃饭耗时,这还是较常见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进餐,且给大人带来了不便,对幼儿身体不利,究其原因,与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东张西望等习惯有关。
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针对以上在进餐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来讲讲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组织,使幼儿有良好的用餐情绪
1、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进餐时,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2、家园共育、控制零食。一般在幼儿园里,幼儿是不允许吃零食的。这点主要出现在家里,许多家长都是由着孩子来,孩子的零食不离口,没有饥饿感。有些家长从孩子一起床就不断往孩子的嘴里添零食,特别是双休日,孩子想吃什么零食,家长就给买什么,造成孩子没有饥饿感。幼儿园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采用节制法,对幼儿吃零食的量、次数有所控制、节制,少量吃的品种既要有精细的,也有“粗茶淡饭”时式的。如生吃蔬菜、瓜果之类。
3、以身作则、科学进餐。挑食是小班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法。通过了解和调查得出,很多幼儿对于一些食物的排斥和他们生活的家庭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比如:幼儿往往从成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或者一些家长本身的餐饮或挑食习惯中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影响。这个就要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从而做到逐步的改善。
4、餐前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之间因游戏的结果而产生的消极状态转慢慢化为积极;通过注意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5、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为了保证幼儿吃饭时的良好情绪,教师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6、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幼儿园应尽量设在安静地带,有条件的可加设隔音墙[5]。餐室要有取暖和降温设施,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活动室兼做餐室的幼儿园,进餐时铺上桌布,设立屏风,会让幼儿感觉到活动室与餐室的区别,提高幼儿的进餐兴趣;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碗筷应注意大小合适,并力求美观、清洁、耐用,过于陈旧的餐具要注意更新。
7、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少盛多添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盛饭。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责备。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还有千万不能在进餐时对幼儿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以碗。”“不吃完就别想玩”以免让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哪些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正确地使用餐具 ,独立进餐。

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

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扩展资料:

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1、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小勺

70%的小班幼儿不会拿勺吃饭,他们大多是在成人过度的呵护中,习惯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真的“幸福”吗?缺少练习的机会的小朋友们,不仅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会不协调,阻碍自理能力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小朋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2、耐心引导,消幼儿依赖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一定要等人喂。你喂他,嘴张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里看。对于这样的现象,家长和教师之间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大人们可以多提醒幼儿,可以坐在旁3、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对每人来讲,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饮食规律。对孩子按时定量吃饭,使两餐间隔时间在4~6小时,这正是肠胃对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保证充分足够地消化吸收营养和保持旺盛的食欲。

4、教育孩子平衡膳食,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

5、让宝宝自己吃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性的,每一个孩子在七八个月时就有自己拿勺“吃饭”的欲望,尽量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责他。

6、慎选零食和饮料

对于各类零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是零食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兴的情绪体验,调整孩子的味觉感受;二则现在的零食越来越丰富,精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辅助食物,适时适量地给孩子吃一点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零食以不影响幼儿正常进餐为宜,选择健康容易消化的。

7、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

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



三、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建议如下:

一、建立良好的进餐环境和规则

1、尽量保证就餐环境清洁、安静;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电子设备和玩游戏。

2、让儿童一起参加饭前准备工作,擦桌子、端菜等,使儿童产生进餐的兴趣。

3、让儿童与家庭成员或其他儿童一起进餐,固定座位且自己使用筷子、勺子进食,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

4、吃饭时细嚼慢咽,每餐不超过30分钟。

二、正确加工和烹饪食物

1、家长经常改变食物的制作方式和变换食材的品种,注意食物的色彩搭配和造型,增加儿童对食物的兴趣。

2、烹调采用蒸煮炖煨等方式,少用煎炸、烤。

3、烹调时尽可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让儿童接纳食物自然的味道,可以选用天然、新鲜的香料(如葱、蒜、洋葱、柠檬、醋等)和新鲜果汁(如番茄汁、南瓜汁、菠菜汁)进行调味。

三、家长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1、进餐时养育人应该正面引导儿童对食物的兴趣,避免在儿童面前挑食、偏食。

2、进餐时候不要责骂儿童,使得儿童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和逆反。

3、如果儿童暂时不吃某种食物,不要过分强求,可以尝试变换烹调方式,或者隔一段时间再尝试。新食物的尝试次数可达到10-15次。

4、每次正餐前,避免吃零食或者喝汤,否则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如果儿童这一顿吃得少,也不应该强迫喂养或者在餐后给儿童喂食零食。儿童具有调节能力,可以在下一顿饭多吃一点。

5、允许儿童在进餐过程的脏乱,有助于培养儿童自主进食的技能和对食物的兴趣。

四、开展关于食物和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

1、家长可以带儿童去选购食物,辨识应季的蔬菜水果,鼓励儿童自主选购。

2、鼓励儿童参与食物的制作,如择菜、洗菜、包饺子。

3、节假日带儿童去农田认识农作物,实践简单的农业生产过程,参与植物的种植,介绍蔬菜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的好处,指导儿童亲自动手摘蔬菜,激发对食物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