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他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但是,他平时为人大大咧咧,而且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他懂得服从命令,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即使这样,他的主管却总看他不顺眼。

在一次部门会上,因为小王的PPT出现了一个错别字,主管非常不高兴,他说:

你们看看小王,平时都大大咧咧、不注意细节,可想这个人做事多么不严谨,这样的做事态度态度会反映在方方面面,你们看,竟然还能出现错别字,还搞技术呢,行不行啊……

小王被劈头盖脸地责备了一番,他被主管定性成了做事不靠谱的人。

后来在一次技术事故中,小王凭借着超凡的技术能力,力挽狂澜,为公司挽回了巨大损失。

可即便如此,主管依然对小王横挑鼻子竖挑眼,说这也是小王分内的工作。

一天,公司同事小李找到小王,问小王要不要跟他一起跳槽,原因是小李已经受够了主管的人格攻击,这时小王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其他人受到了主管的人格侮辱。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部门里面两个核心技术人员同时选择了辞职。

主管得知这个情况,火冒三丈,找到领导说:

我早就说他们人品有问题,看看,过河拆桥、落井下石……

哪知道领导一拍桌子,说:够了!走了几个了?走了多少人了?为什么只有你的部门这样?他们一个个地走了,难道你就没有问题吗?!

主管委屈地说道:

“我从来没有胡乱编造、诬陷别人,我只是实事求是的指出问题,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错了吗?”

领导无奈地说:

“你也走吧……”

主管错了吗?

有,也没有。

说“没有是因为,他指出的问题,确实是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说“有”是因为,他把事情扩大化、升级了。

比如,

员工ppt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就说他为人浮躁,是个不细心的人。

员工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他能力不行,不堪大用。

像这种依据一点事实就无效深化其意义,这已经属于污蔑的范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这个问题,人都容易依据一个事实去推演、升级,去给一个人定性。

定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记。

所以就说,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会统领你今后对他人的态度和看法,其实,这也是因为第一次对他人的感受,从而在自己潜意识里给这个人定了性。

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准确、片面的。

你对一个人第一印象不好时,他需要成倍的做出好的事情,才有可能改变你的第一印象。

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他人在自己心中的第一印象。

这种人有个特点:自大、自傲、自以为是。

而这种人总会因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备受煎熬和挫折。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自以为是的情况发生呢?

心有和美。

我们为人处世,不要总把别人往坏处想,要多听不同的建议,不要一上来就把对方放在自己的对立面,直接以排斥、敌对的态度面对别人。要以一颗平静、和善的心去为人处世。

而且,不要因为他人的某件事、某个行为就对其定性,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但是不可以就此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固执己见。

《学经》说:

心有便私,言必有其妄也。言他人之过,唯不冠他人以恶名,以得和美。

我们评判一个人要通过多角度、多维度,而不是因某一个事实就无限联想,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有“福尔摩斯”的推断能力,小说毕竟是小说,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切莫不可对一个人乱下结论,否则,受到侵害的不仅是对方还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