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教师如何和学生进行沟通


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来教育学生的。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学会和孩子的善于沟通和交流,这样才会用更正确和积极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他们能够更自律努力的学习和成长。
1、谈话时要适时回应
首先我们要懂得回应,如果别人很有兴致地说了一大堆话,你也没有任何表示,那会让人觉得很尬尴或者是没意思,这样淡话也只能草草收场,而且对你的语言沟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平时和别人谈话 的时候就要适时的回应别人。
2、沟通态度,尊重对方

沟通时的态度也是很关键的,在沟通时应该要谦虚、友好地和对方交流,而且在交谈时要尊重对方,在交谈过程中要保持前倾,不可以后仰,而且不可以靠在椅了上,那样整个人会 显得懒散。

3、谈话时要懂得倾听
倾听也是沟通中要注意的一个点,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还要倾听对方表达的东西,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语言沟通,否则就像对牛弹琴,这样沟通根本就达不到效果,而 且还很容易会产生误解。
4.清晰地表达沟通内容
无论是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做、理由是什么之类的一定要充分地向对方解释,即使没什么理由的行动,也一定要告知对方自己的考虑和想法,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上的支持对于沟通的发展和接下 来事态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帮助。


二、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一、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害怕吃苦,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三、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教师和学生沟通最惯用的方式是面对面。面对面有很多好处,直接方便,有利于沟通彻底。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教师自己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时,即使有学生违反纪律,最好也别找学生沟通。这时如果学生不能意识到错误,教师比较容易发火,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恶化。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能把怒气、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要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找学生沟通,比较容易沟通成功。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课堂上、大庭广众之下就指出他的错误,他们会觉得丢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肯很好的接受。所以应尽量避免人多的场合批评学生。可以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然最好其他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学生心平气和的交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可以把学生叫到无人经过的楼道,单独和学生谈话。要避免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和学生谈话,同班同学可能会围观、起哄,影响沟通效果。
四、沟通需要持之以恒。
沟通不能只在学生犯错后,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事。学生犯错,要和学生沟通;平时也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等等。除了面对面和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作业本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要求、表扬、批评、建议、看法等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时比直接用语言的方式效果好。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后面,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这样的交流,很多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总之,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作为一名老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丰富教书育人的经验,以期有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沟通


导语: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普通人际关系沟通的普遍规律。因此,教师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吧!

  一、磨去“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

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有这样一件事: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

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我国学者陈枚指出,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

一般来说,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

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

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状态。一般来说,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

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角色”一词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适当降低要求。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态度不粗暴,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拓展: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一、选择场景、适时而谈

一定的场景,可以使人能进行和谐的谈心、沟通,比如说可以走出户外,漫步在操场,河边,树林小道,呼吸着新鲜空气,边走边谈。这时候,教师可以心平气和,或鼓励或批评或激发,学生都能接受,无论是待进生,还是优等生和失足学生,他们都能坦诚相待,畅所欲言,效果会很好的。切忌在气头与学生谈心,因为在气头上,往往言词激烈,态度生硬,学生不易接受,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就我班的刘士海和薛建云两位同学,在班里是令我最头疼的。课堂上是经常捣乱课堂纪律,课下是经常惹是生非。在同学们的眼里,他们是祸害;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无可救药。为此,老师和同学们都劝我,对他们不要再花费太多的精力。说是这样说,可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的找他们谈心。与他们进行沟通,特别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趁热打铁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换。对不同的问题,我会选择不同的场景,别说,有很好的效果。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二、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谈心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要明确所谈的内容,明确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问题的所在。然后依据所谈内容做一番了解的.工作,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家庭情况,事情的起始缘由。这样谈起话来思路才能清晰,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侃侃而谈。比如中等学生,他们认为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缺乏拼搏精神,缺乏前进的动力。与他们谈心,首先要挖掘动力点,采取“触动式”谈心法,以“刚”克“刚”,促其猛醒。其次,看准火候,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鼓励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三、态度坦诚、倾心而谈

与学生进行谈话、沟通,态度一定要坦诚,诚恳,谈学生感觉你是真挚的,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界,学生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尤其是待进生和失足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有一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亮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切忌反语讽刺,挖苦中伤。

如果教师在感情上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上,势必会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了。所以,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倾心而谈。

在我带的这界学生中,我就遇到过这样一次的尴尬。主要还是发生在薛建云的身上,(原因是在英语课上,他扰乱了课堂纪律,惹得老师生气)英语老师就让学生来叫我,当时,一听很是生气(因为他经常会整些这样的事情)。带着一股怨气,不管三七二十一,进去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而后,询问原由,结果错不在薛建云。

经过这件事后,也明白了,遇事要冷静。不能义气用事,要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改变老眼光,要完全信任学生。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四、谈心方法、因人而异

谈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不是任何方法都可使用在同一学生身上。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谈心方法。

(一)耐心询问法

这种方法适合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害怕与人交流,把自己给束缚起来,这时教师应耐心地询问,但询问不是“讯问”,教师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让学生解除顾虑。单独的谈心更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敞开心田,倾心而谈。而对学生所谈内容,教师这时应给予肯定并指明努力的方向,给学生以动力。

(二)对比参照法

对脾气倔强,常犯错误的学生宜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师就可采取“参照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直接剖析问题的实质,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犯错误的原因及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不过,谈心时,教师态度要严肃认真,鼓励与批评要适时,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争论辩答法

这种方法适合善于健谈的学生。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把学生所要“诡辩”的理由都理清,理顺,并做出反驳的思想准备。当然,争论辩答,并不是和学生“打嘴巴”官司,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道理,最终达到的是以理服人。

总之,细致耐心的谈心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把握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与技巧,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