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有什么数数方法
1、竹筹计数
筹用木、竹削制,也有骨制、牙制,甚至铅制。通常为圆棍状。迄今最早见到的算筹,是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出土的竹筹。西汉时期,在墓葬中还出土过象牙算筹和金属(铅)算筹。
一副算筹,有271枚。通常每枚长约13至14厘米,径约0.23厘米。汉代以后,算筹逐渐缩短至10至11厘米,以便于摆布计算。
2、结绳计数
结绳计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
3、书契
和结绳几乎同时或者稍后的一种记数方法,要算是书契了。书契,就是刻、划,在竹、木、龟甲或者骨头、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记”号。《释名》一书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意思是在某种物件上刻划一些符号以记数。
4、隶首
隶首发明了算盘的前身,是以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5、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
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绳计数、书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隶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算盘
二、古代人记数有哪些方法
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这两种古老的计数方式都曾经在相对长的时间范围内和相对广的空间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着。我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结绳计数的做法。更有人考察得知,结绳计数直到20世纪中期一直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延续着。
而且不止是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类似的计数方法。据说,古秘鲁印加族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用来打结的绳子名为“魁普”(quipus),表示的数目清楚、完备,用来登录账目、人口数及税收数。而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牲畜数量。
继结绳计数、刻痕计数之后,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更加高效的计数方式。他们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这些小棍子叫做“算筹”。
《说文解字》曰:筹,壶矢也。《汉书·五行志》曰:筹,所以纪数。“筹”原本指的就是这种用于计算的小棍子,因为多用竹子制成,所以字形从竹。“算”则是指用这种竹制工具进行计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词“筹算”“算筹”。后来,“筹”和“算”各自都由“计算”之义引申出“谋划”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筹划”“筹谋”以及“打算”“失算”等词的意义就是这样来的。
三、古人计数的方法有什么
1、结绳记事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2、书契记数
古代记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记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指的就是文字。
3、算筹计数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
算筹计数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扩展资料:
继结绳计数、刻痕计数之后,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更加高效的计数方式。他们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这些小棍子叫做“算筹”。
《说文解字》曰:筹,壶矢也。《汉书·五行志》曰:筹,所以纪数。“筹”原本指的就是这种用于计算的小棍子,因为多用竹子制成,所以字形从竹。“算”则是指用这种竹制工具进行计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词“筹算”“算筹”。
后来,“筹”和“算”各自都由“计算”之义引申出“谋划”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筹划”“筹谋”以及“打算”“失算”等词的意义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