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表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解释

我们通过抽象概括和定义的方式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5W2H分析法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但是表象的背后可能存在很多有趣的机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事物,我们还需要解释这些关系的产生,找到其内在的机制。

解释是对事物的进一步认知,是一个说明事物含义、原因和理由的过程。

解释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这7个层面都提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个目的?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时间?为什么是这个地点?为什么是这个方法?为什么是这个程度和数量,这是横向分析方法。

也可以用纵向分析方法:5WHY分析法,就是对一个问题不停追问“为什么”的过程。

当然,5WHY分析法并不是说一定要追问5个为什么,而是让我们时刻记住一个核心理念:现象的背后都有它的机制,问题的背后有更大的问题。

因果

因果关系是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某个事物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事物的变化。

比如,常温常压下,温度从-1℃升高到0℃时,会引起冰雪的融化;我用力将石头扔出去,会引起石头的运动;我用鼠标点击网页链接,会引起网页界面的变化。

弄清楚因果关系的条件可以让我们看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好地挖掘事物内在的变化过程。

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介绍了两种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

第一,初级方法是关联,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关系,进而判断它们的因果关系。

假设有A和B两个因素,我们观察到A增加时,B也增加了;A减少时,B也减少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然后,我们再观察变化出现的先后关系,发现了A的变化一直出现在B的变化之前,这又是一个证据。

我们根据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将A和B两个因素关联起来,推断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第二,进阶方法是干预,我们通过介入因素变化的方法来检验因果关系。

我们观察到A和B之间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这种关系,于是我们通过干预A的改变来观察B的改变。

假设A是风,B是风车。我们可以通过干预风的流向观察风车是否发生转动。当我们使风停止时,风车不动了,就可以推测风可以引起风车转动。我们就可以在判断两者的因果关系上更进一步。

如何逼近真相,看到未来的趋势

如果我们能够从纷繁的关系中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其实就已经具备了预测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需要一些模型和方法的辅助,这样才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预测

预测,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陈述,是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活动。

我们先了解事物的质料、形式、功能和变化属性,然后再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规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科学推测。

按照方法区分,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解决的问题是判断事物的趋势或属性是什么,而定量预测则是确定事物趋势或属性的程度和具体数值。

定性预测是一种方向性的预测,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定量预测则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预测。

举个例子,“房价未来会涨”,这就是一个定性预测,我们可以预估房价未来的变化方向是增长,但是这种预测比较粗糙;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定量分析,比如“未来10年,房价将会以每年1%的涨幅持续上涨”,那么这个预测就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也拥有更大的操作性。

当我们不了解一个新事物时,我们需要先做定性预测,然后才可能进一步做定量预测。而且随着我们对事物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用定量的方式也能进行更精准的预测。

模型

最有助于预测的方法论是建模思维,模型是基于实际问题或者客观事物的经验和规律,通过抽象、概括和总结而成的。

我们用2道数学题来帮助大家了解模型对我们预测的重要性。

在三角形ABC中,A=90°,B=60°,请问C是多少度?

我想大家都会很快算出C=30°。因为我们都学过: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在这里,“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帮助我们根据已知预测未知的模型。

只不过这种预测,结果比较单一和确定,以至于大家不认为这是一种预测。

某城市拥有本地人口1400万人,预计该城市未来每年流入人口约15万人,该城市10年后会有多少万人口?

比起前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更贴近生活,也更有预测的味道。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运用到的就是线性函数模型。

我们假设X年后的人口为Y,那么人口预测模型为:Y=1400+15X。将X=10带入该模型,即可得出Y=1550,即该城市10年后人口为1550万人。

模型的价值在于,将粗糙的定性关系转变为更准确的定量关系。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时刻保持建模的思维。

#事物的本质##如何抓住事物本质和核心##事物真相##未来的趋势#

脑熵:直击真相,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