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已倍受社会关注,但它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事实上,计算机的运算从来都离不开算法;只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制于数学科学、计算机硬件、数据样本等要素的影响,算法的应用仅被局限在少部分领域;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算法催生了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传统由人来完成的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替代。

随着人类社会历经了从纸质版权到电子版权,目前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被电子化,而电子化后的作品又恰恰可以被计算机阅读和理解,这一切也使作品和算法这两个概念实现了高度契合。算法保护”与之相关的应用却是越来越多,诸如“电子水印技术”、“区块链取证”、“人工智能侵权比对”等,直至今天,“打假”、“防盗版”、“维权”等依然是很多版权方苦恼的问题。

针对这一话题,作为知识产权法学者、律师,人工智能专家的杨延超撰写了理论文章《如何用算法保护版权》,指出当下作品创作、传播、使用,甚至侵权的整个过程都已经被高度数字化,这一切使得算法与版权这二个概念高度契合,从这一意义上讲,算法保护近乎贯穿于版权保护全过程,可以利用算法来保护版权。具体包括

一是借助算法保护可以实现版权确权。申请人可以借助算法完成原创证明,其典型的方法有二类:第一,通过在图片中植入电子水印的方法来证明原创,其中的电子水印尤如作者植入作品当中的密码,一旦当有侵权者未经许可使用该图片,原创者使可以通过解码电子水印来证明自己便是原创。第二,通过将作品哈希值上传区块链的方法来证明原创,此种方法所利用的恰恰是区块链所建构的不可篡改的信用。;

二是借助算法保护可以实现版权授权。长期以来,版权授权的工作主要由版权人或者其代理人完成,当然,一个更为高效的方法则是,让算法完成版权授权的全部工作。根据用户的行为,算法可以为用户进行画相,并且依据画相结果准确判断用户类型(如其属于普通用户还是VIP用户),进而决定是否授权用户使用权限以及使用权限的具体范围。这种版权授权的算法与金融领域的贷款授信的算法类同。借助算法实现版权授权,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并且使用者也只能按照算法所确定的方式、范围来进行使用。

三是借助算法保护实现版权侵权救济。版权的侵权救济总体上可以分为事前救济与事后救济。所谓事前救济,即是通过算法实现在侵权之前的预防,即在作品正式出版发行前即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作品的侵权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测,算法针对即将发布的作品要进行类似于编辑一样的审稿;只不过,它的数据分析能力要远胜于人类;从而可以提供关于侵权可能性更有价值的参考。对于侵权可能性较大的作品自然会被禁止出版发行,从而也直接预防了侵权的发生。侵权分析机器人也成为未来版权产业平台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