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员工在试用期开始就被同事和上司排挤,但是忍辱负重继续工作了4年,期间一直收集各种证据,最后憋了个大招,做了个55页的PPT,向最高监督机构举报了自己公司。——这就是发生在本周,让业内震惊的德勤PPT举报事件


这个本该是挺大的一个事件,却连热搜都站不稳。一来,很多人不知道德勤是什么机构;二来,很多人都被PPT的排版精美、逻辑严谨、风格专业带歪了,纷纷表示求原件来做自己的工作报告模板……



我对会计行业有所研究,平时也需要看大量上市公司财报做辅助估值,所以对这个事件很好奇,55页的原版双语PPT,中文部分1万多字,我一字不漏的看完一遍。看完之后更加坐实了我的第一印象:这事情的影响不但远不止这个PPT本身,甚至远超很多人能想象的范围。


德勤是什么机构?


对于希望从事会计行业的年轻人,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得到难度最高、含金量最高的CPA证书。而对于持有CPA证书的年轻人,最大的荣耀莫过于进入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而德勤,就是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


即使是头部的中产家庭,如果他们家孩子毕业后就职德勤,也够他们骄傲好一阵子。


公司从一张张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制作账簿,最后编写财务报表,其中可操作空间极多,股东基本上无法监督这些过程,审计行业就是因此而催生的。审计师就是负责核实各个环节的真实性,使公司财报能作为股东和投资人的可靠参考。


每一份公司财报,都要带上审计意见才算生效,才可以披露。审计师的“无保留意见”就是对财报真实性的完全认可,而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意见”更是最可靠的背书。


如果真如举报的PPT所述,全球最权威的四大审计机构之一,都不尊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对待审计工作态度儿戏、员工素质与岗位明显不匹配。那么,影响将可能非常广泛。例如:


被实证举报的虽然只是北京分所的一个审计小组,但是以小见大,难道就只有这一个小组的员工如此特殊?


虽然PPT里只有10个举报事件,涉及4家公司的审计问题。但难免让人疑问,由德勤审计的其它上市公司财报,它们的真实性是否经得起推敲呢?


虽然德勤只是“四大”之一,但既然德勤都这么操作,其余并列的三家,会不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呢?


全球“四大”尚且如此,对于整个审计行业难免让人产生不安,这种不安来自所有公司财报的可信程度。


PPT举报内容的真实性有多少?


但凡冲突的双方,往往都是各执一词,对于同一件事情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表述版本。这次的德勤事件也不例外。在一起高呼“保护检举人安全”之前,我们不妨先推敲一下PPT举报内容的真实性。


在PPT的后半部分,YW(举报人)很贴心地给出了把所有举证事件串起来的时间线。在时间线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YW并不是为了最后攻击德勤而处心积虑去卧底4年的。



YW从试用期就被同组的老员工和上级排挤,以及后面艰难地转正、无法晋升、被劝退、逼退。可以说是极不愉快的4年工作中,在入职1年后,YW是先向自己上级举报,被否;入职2年后,通过德勤内部的“正义之声”平台举报,被一再拖延;直到入职4年后,才向证监会发出举报。


我们可以通过各方的反应,来反证举报内容的真实性。


假设PPT举报的内容是诬陷,或者有相当一部分是虚假,那么:


德勤最合适、最有可能的做法是马上对YW公开斥责、发布声明、指出虚假内容、追究YW的法律责任;


涉事上市公司(红黄蓝、博奇环保等)的公关部也应该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向YW追责,向德勤施压;


由于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证监会也很可能发声辟谣。


而如果PPT举报内容真实,或者大部分属实,那么:


德勤在短期内会选择沉默,或者虚张声势的警告,为下一步公关争取时间;


涉事上市公司也会选择沉默,争取时间与德勤私下商议解决方法;


证监会则会受理举报,消灭资本市场的隐患。


事实上,各方反应是怎样呢?


事件发酵的第1天,德勤没有马上发布任何声明。经过一整天的“内部会议”,第2天才发了个声明。大致意思是,“我们是优秀的审计机构,有什么问题,内部都能公正解决,希望外面不要乱传”。



最后一句挺有意思的,要对“传播相关虚假信息”采取法律行动。要知道,在这个声明之前,PPT的内容已被百度、腾讯、凤凰等各大媒体传播。而德勤并没有向各大媒体追究责任,那是不是相当于承认了PPT内容全部属实?


涉事上市公司方面,面对媒体记者的求证,红黄蓝选择彻底沉默;博奇环保的内部人员说“不知情,不代表公司回应”,也相当于选择沉默。


证监会,昨天下午公开宣布已受理举报。而且在同一时段,通报了2020年财务造假案件办理情况。可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所以,从各方的反应来看,PPT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已经非常明显。


“放飞机”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审计工作中,不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对被审计公司的虚假数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配合制作虚假的审计报告,用行话来讲就是“放飞机”。德勤的举报PPT里面,10个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放飞机”。


在一些行内人看来,可能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对于很多中小股东和投资者来说,虽然也知道里面多多少少有点水分,但当亲眼看到事实和细节的时候,难免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发现这个水分远超自己想象的时候,这可是严重刷了三观,搞不好还会酿成大面积的投资信心冲击,体现在股市就是官方最不希望见到的剧烈波动。


事实上,这两天还真有一些在自媒体平台“客观”评论德勤事件的“行内人”,公开说“放飞机”是很平常的事情。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了装得专业一点,把审计行业的毒瘤放大、折射出来,把“外行人”们最担忧的事情,直接坐实了。


他们还不记得,若干年前,行内人看来,明星艺人偷税漏税也是很平常的事情,结果……


究竟是YW本人吹毛求疵?还是“放飞机”的程度实在太严重?


还有一种争议就是,有人认为,上市公司复杂而巨大的财务工作,要做到毫无纰漏是不可能的,如果审计师吹毛求疵,那是无论如何都能挖出问题的。


水至清则无鱼,我国的领导层一直都深谙这层道理,所以监管体系总会留点口子,不至于把风险降到0的同时,把市场效率也降到0。但是这道口子留多大呢?是不是随便留呢?当然不是。


在以往需要高速发展的时候,这道口子会相对大一点,我们需要以高速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GDP每增长1%,大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对一些不太正规的行为,容忍度会稍高一点。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已经进入提质降速的阶段,企业的不正规行为正是“提质”要扫除的障碍。


我们不妨用数字来描述这个程度,这样比文字直观得多。好比说,100分是满分,那么监管不会要求每个企业都做到100分(那样子企业也没法活),一般要求做到80就够了。但如果只做到50分,甚至30分,那就是中饱私囊,侵害股东和投资者利益,阻碍国民经济“提质”,监管对这种程度是不会容忍的。


红黄蓝在2016年支付给德勤的审计费用是24万美元;而到了2017年,也就是上市后的第一年,支付给德勤的审计费用是152万美元。变化如此巨大,显然这审计费不是基于对审计师工作量的补偿,而是基于东窗事发的情况下,会计事务所承担罚款的补偿。



也就是说,需要掩藏的猫腻越多,这个补偿费用就越高。红黄蓝去年把德勤换成毕马威、博奇环保去年把德勤换成安永,都是因为审计费用“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举报PPT里面的几个事件案例,属于80分还是50分的情况?是YW吹毛求疵,还是“放飞机”的程度实在太严重?无论是直接看原文件的陈述,还是配合审计费用来推敲,结果都很明显。


德勤事件对各方的影响


经过这次事件后,德勤自身难免会被监管部门处罚(例如罚款),短期的业务开拓也会受影响。


毕马威是躺枪的。同样是“四大”之一,毕马威在PPT第6页被提及,说的是YW的同事在毕马威实习过,那边“放飞机”的情况很普遍。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提,足以让毕马威躺枪,短期业务开拓也可能受影响。


在PPT中点名提到的几位同事,除非证据被完全推翻,不然职业生涯基本是毁了。即使YW本人,会计审计行业的职业生涯也已经毁了,不管举报是否属实,没有会计事务所敢再去聘用他(她)。


还有一方是股民。就如前面提过的逻辑,这个事件一发酵(结合昨天下午证监会通报的2020年财务造假案件办理情况,各种造假手法的目的都是围绕“虚增利润”),那么出于对各种潜在暴雷的担忧,除了少部分的“大而不倒”,大面积的个股都会明显受影响。体现在股民身上的,就是直接的亏损。


周四的股市毫无征兆地大面积崩跌,市场罕见地过了大半天还找不出理由。后来出了一些比较牵强的解释,例如节前流动性不足、机构抱团过度……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过往几年的节前流动性也是相对不足啊,也有机构抱团现象啊,凭什么今年的节前赚钱效应就特别差?


周四开始的无故崩跌,是有序的扩散式崩跌,当天散户是一脸懵逼的,外资也还在净流入,谁在逃窜一目了然。而德勤的举报PPT是周三晚开始传开的,会不会太巧呢?


这么一梳理下来,德勤的举报事件虽然是让人称快的正义之举,但是就目前来看,却给多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不过,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两面,如果对各方都只造成负面影响,那是不科学的,必然有一方或者几方获得正面影响。


PPT点名的几位同事、躺枪的毕马威,甚至另外的两大会计事务所,都不太可能在这次事件中获益;德勤本身除了获得一个借口,可以低成本解雇几位涉事员工之外,也不会有什么正面影响。所以这几方都可以排除。


至于YW本人,虽然在审计会计领域的仕途毁了,但是PPT中多处透露他(她)本人坚定的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有可能会在事后得到监管部门的破格聘用。


在监管部门方面,一直存在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是让一小群收入不是很高的人,去监管一大群富豪,要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城市的自信,来自它的房价;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他的收入”。监管人员的年薪再高也不过百万,单从利益上说,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关预算都可以轻松击溃他们的防线。如果想从提高监管人员待遇的方向去解决问题,那是不现实的。只能从人选的方向解决。


目前认为,监管部门最理想的人选有两类:一类是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端,只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退休专业人士;另一类就是对公正、公平有天生的执着,执着的程度足以让自己水火不侵,而且热爱本专业的人才。


这两类都是稀缺人种,可遇不可求。如果YW本人在PPT中对自己形象的描述完全客观真实,那的确是监管部门需要的人才。不过,即便以后YW真的能进入监管部门,这事情也不会高调宣布,不然以后每天都有年轻人寻思着收集证据举报自己所在公司——不务正业还在其次,导致上市公司人人自危,加大对员工防范的成本,最终影响了经济增长,这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对于股市上市公司,短期虽然被情绪杀估值,但中长期来看,正面影响会更大。


如果把一家家的上市公司比作考生,那么会计事务所和审计师就是监考老师,股东和投资者就是要根据考试成绩聘请这些毕业生的企业主。考生作弊固然可耻,纵容甚至配合考生作弊的监考老师更是对本职业的侮辱,也是对诚信考试考生最大的不公平。


去除一批这种毒瘤,整治监考老师的风气,企业主的招聘效率就可以提高;付出更多努力的学霸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待遇;不务正业的学渣更难通过欺骗而获得不应有的机会和待遇。


显然,资本市场里的“学霸”就是上一期所讲的各种核心资产:他们的业务有过硬的需求支撑,产品有护城河,没有造假的必要;同时,这些公司本身热度很高,每披露一份财报都有成千上万双专业会计审计的眼睛盯着,也没有造假的空间。


而资本市场里的“学渣”就是不务正业、上市只为圈钱套现、每年都有高额的审计预算、靠操纵财报吸噬中小股东和股民利益的垃圾股和准垃圾股。


总的来说,德勤PPT举报事件是一次正义之举,举报人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行业规范做了一次贡献。虽然短期对多方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生态的改善,中长期将带来更大的正面影响。


这一期就聊到这,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