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000年后,一位体弱多病的中国科学家发明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告别“铅与火”的时代,顺利走进信息化时代,拔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钉子。
近日,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出现错别字,引发公众热议。事发手机并非泛泛之辈,而是曾经响应行业管理部门呼声,融合国产手机硬件产业链,并依托自研操作系统(定制化安卓系统)打造极致性价比的国产手机标杆。
有错别字算什么?往前倒推40年,汉字还没进电脑呢!往前推1000年,把文字印刷出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印刷术是伟大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出现雕版印刷术,宋朝出现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但如果你以为印一本书就像现在去打印店花几十元就能搞定,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大范围普及,更没有取代雕版印刷术的主导地位,刻印书籍仍然是一件颇为耗费财力的“积德行善”事。
中国较早的大书店例如商务印书馆,就是靠引进先进印刷设备给人印广告和材料而起家的,传播学术还在其次。中国初代IT互联网公司,也都是围绕把汉字放进电脑的业务诞生的,因为这确实是中国人使用电脑的前提条件。
与字母语言相比,汉字字数繁多、字形复杂,存储、处理和输出都非常困难,有人甚至在1980 年的《 语文现代化 》丛刊里预言: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
想办法把汉字放进电脑?还是想办法废除方块字、彻底拉丁化,从而实现与时俱进?好不容易从五四运动中幸存下来、经历了简化处理的汉字再次面临生死关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748工程”应运而生。而这一工程的旗手一开始甚至没有入选,他就是被称为“当代毕昇”、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
西方国家一直领先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其字母文字也不断与时俱进。打字机就不用说了,数字印刷技术也很快应用。每个字母都以 9 * 14 像素点阵的形式储存在 4 KB 的单色显卡 当中,而汉字字形远比这复杂,而且都是方块字,至少也要 16*16 像素才能满足大部分汉字的需要。
1983 年发布的 CC-DOS 上,终于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这套由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在 IBM PC 上开发出的汉字操作系统,第一次以软件的形式让方块汉字显示在了电脑上。
这套软件内,存有 6726 个常用汉字,支持使用拼音、区位码和首位码输入汉字,接上打印机后也支持打印输出。就在 CC-DOS 发布的同一年,中科院计算所的倪光南在十多年的研究后,推出了 LX-80 汉字图形微型机,成功的在硬件层面上,实现了汉字在计算机上的输入、编码、输出、打印等一系列问题。联想汉卡上包括汉字处理、联想输入等基本功能都是继承自 LX-80。1985 年 5 月正式推出了第一型联想汉卡。而在这一技术方案得到成功实行之后,很多公司也开始汉卡研发,后来的雷军开办三原色、做出过自己的汉卡产品。
四通集团也发展成为那时规模最大的民营高新技术公司。
虽然名叫打字机,但它实际上是一台拥有了汉字字库、中文输入法、文字处理软件的定制微机。内置的中文处理软件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迎来了一位电脑高手,名叫求伯君。
他在离开四通后,加入了金山,与李明一起写出了后来的 WPS( 即文字处理系统 )。自带中文的 windows95 发布后,计算机上对中文的支持才开始慢慢向好,现在我们也逐渐习惯了中文的显示,开始追求更加美观字体。我们既没有放弃汉字、也没有放弃计算机。
1979年,王选团队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获得领导批示:“我国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一众国外厂商解决不了的汉字信息处理难关,最终被中国人解决,外国照排系统集体退出了中国市场。
原来,在外国手机集体退出中国之前,外国的照排系统已经退出过一次了。
后来,在一项名为“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评选活动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入选第二位,与名列第一的“两弹一星”仅差一票。王选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去世后多年,又被授予“改革先锋的荣誉。
今天就是王选院士的忌日,传承他的创新精神是我们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当然也包括,不要在电子系统上写错别字,因为汉字进入信息化时代来之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