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迄今,武汉始终群英荟萃、名辈层出,对中华文化、历史与社会均有突出贡献。
过去三四年间,通过一系列引领全国的创举, 武汉把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复兴大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来抓,设立全国首家实体化招才局,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统筹,留下了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
产业领军人才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脊梁
在武汉“市民之家”的众多服务窗口中,一类特殊窗口——“城市合伙人”服务窗口——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开通,为“城市合伙人”和其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服务。人才来到武汉后,即可便捷高效地在这里获得包括子女入学、医疗、资金奖励、办公场地申请、贷款等生产与生活上的各类服务。
据市招才局海创专家处处长曹启山介绍,对于以“城市合伙人”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武汉市采取了以职业成就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成就很高的人才,采取榜单直接认定的方式,也会留出一定比例给能力达到相当水平的人才,对其评审认定。同时,对武汉产业有重大贡献的,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供‘不设上限’综合资助。”
阎志 卓尔集团总裁
“其实这一轮人才吸引战略,始发俑者应该还是武汉。当时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双百万”——留住百万大学生、吸引一百万校友回家。而招商引资是一个很传统的城市经济的经营理念,应该说到了现在,商和资是一个市场化配置,有利润的地方,它就有市场,有利润的地方就会有资。而现在要培植或者要引进什么?应该是才和智。才华的才,智慧的智——招才引智。去年武汉市委提出这一点,首次设立了招才局。这是一个创新,提出留住百万大学生,吸引一百万校友回家资智回汉,这一波就掀起来了。拿着很具体的这种举措,从户籍制度到住房的优惠,这是一批很实在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全国特别是新一线城市的追捧、效仿,我觉得这对于人才、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个好事,说明我们的主政者,说明我们的城市看到了青年的价值。这同时也是看到了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技术就在哪里,资本就在哪里,创业就在哪里。对于城市来说,毫无疑问,这也是对人才价值和城市增长方式的一次革新。以前的城市增长方式是什么呢?要么就是GDP,就是产业,这是城市的增长方式。另外一种方式还简单一些,就是市政。而当主政者把人才作为一种城市的增长方式的时候,这对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对人才的唤醒与觉悟,以及让他们深度参与一个城市的发展,那么这个城市就开始进入了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地筹建了“长江青年城”,由我们卓尔和小米科技联合投资。我们的“长江青年城”就是要落实市委提出来的“把房子八折卖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号召。我们把这个项目不当成赚钱的项目做,而是把它做成一个绽放年轻人梦想和生活的地方。”
“我最近在筹备剧本《武汉之恋》,就是写陈东升、雷军,一些武汉的大学生创业与武汉这个城市的关系,明年拍出来。《武汉之恋》写了40年的跨度,从恢复高考头两批大学生,到80年代末期,生于70年代的人进了大学,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到2000年代互联网潮起,再到现在,其实也是波澜壮阔的40年。我大概写了五个时间点,基本上把一个故事连起来了。我也在想,我们这个电视告诉别人什么?你不能老是告诉别人谈恋爱,这个没意义;你也不能告诉别人就是去创业,那也是创不完的业。有什么东西是恒久且宝贵的?陈东升、雷军很牛,但是我没把他们两个放在第一部分里面。第一部分我选择的是艾路明,现在“当代科技”的董事长。他在这个时间段干了什么?他去漂流长江了,首漂。现在我们漂流怎么漂?要设补给站,还要有安全保障跟着。艾路明当年呢?一个人,一只轮胎就去了,那是热血和孤勇。我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事情?因为每一段你要写个东西,大家都在回忆,当你真的回忆80年代,我觉得一路下来的是那种精神和状态,就是说青春还是要热血,青春还是要冲动。我们如果都想着像现在一样,都拿着商业计划书去做事,恐怕这个事就不好办了。”
马新强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走进光谷,你感受到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的精神,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员工,底气都很足。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即便一个城市有再多的财富,精神没了,也是一潭死水。过去总有人说,武汉乃至湖北是一种码头文化,流行的是‘一锤子买卖’,因此这片土地上很难盛产大的企业家或商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光谷的最大贡献是重塑了武汉人的精神,一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厚积薄发、不怨天尤人的精神。有了这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精神,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想不崛起都难。”
马新强很敬佩1988年就能提出“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理念的武汉领导:“不知道是谁,但一定是个有境界和胸怀的人,也是光谷之幸。纪念光谷30年,仍然要强调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这个理念。光谷是自主创新示范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大家都循规蹈距,那我们改革改什么呢?改革有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有,但不管如何,这个精神要发扬光大,未来30年,光谷才能更有所作为,让世界瞩目。”
“我们去德国考察激光企业,小作坊就十几个人,但产品是全球领先的。非他不可,一两百年还存在。这就是工程师思维,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关注有专长的工程师红利。”
“母校+校友”,资智回汉圈出同心圆
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举行9场,在8所高校,共计5000名校友参加,294个签约项目,13014亿元签约金额;而据2017年武汉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1.3%。
2018年11月18日,小米第二总部落户武汉一周年,光谷金融港B24栋的大门上方挂着引人驻足的横幅——“庆祝小米、金山、顺为武汉总部入驻金融港一周年”。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这三家公司总部员工已有千余人,其中80%是这一年新招聘来的。
小米为武汉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整个生态系统。小米武汉总部的核心业务,是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包括AI、云计算、大数据等;金山武汉总部,集聚了金山办公(WPS)、西山居(游戏)、金山云(云服务)三大业务公司;顺为武汉总部,在其所投资的企业中,已经有近10家落户光谷,其中2家为“第二总部”:慕声科技、美菜网。
2018年4月,小米公司与武汉大学签署小米-武汉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将来会签订更多的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外国留学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小红书武汉总部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现代光谷世贸中心,走进公司大门,一整面红色墙壁映衬着小红书这三个字,十分惹眼,镂空礼盒、粉色气球,“小红薯”照片墙,瞬间俘获了来此参观的女孩子的心。
2017年7月,小红书宣布“回乡计划书”,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计划未来3年在武汉招聘5000名员工,支持科技总部、保税仓、云客服等项目运作。
2017年8月3日召开的东湖高新区新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会上,小红书合伙人曾秀莲介绍,小红书是一家纯“武汉基因”互联网“独角兽”,两位创始人毛文超、瞿芳都是武汉人。“全球估值超过10亿美元创业公司中,创始人都是武汉人的,独此一家”。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工作
及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 李志强
2017年2月28日,在武汉市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同志宣布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在工程宣布实施的82天之后,2017年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就组织了一场千人会议——“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暨华中科技大学第十届企业家论坛,完成了首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签约989.7亿元。
李志强:“首先,华科作为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精英、业界领军人才。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把优秀的企业家聚集到一起,举办一场“企业家论坛”。我们会请到一些业内知名校友,比如现任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国家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请他们围绕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判断分析。第二,这些企业家本身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他们相互之间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的空间。第三,企业家论坛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年轻的创业者,我们邀请年轻的创业者加入论坛进行交流,这个举措也吸引了优秀企业家的关注,他们都会为正在创业的年轻校友给一些关照,为创业者答疑解惑,所以活动办得很有活力。这个活动我们坚持了十年,有一定的基础。所以2017年,我们花了三个月就能组织一场“资智回汉”千人会议。”
留下来吧,有梦想的年轻人
2017年,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落地实施,而提供就业,是能让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留下的第一步。2017年至今,武汉市共举办校园巡回招聘活动50余场,累计提供岗位超40万个,高薪优岗多,科技含量高,企业唱主角,持续不间断,成为汉版校招的主要特色。
解决就业、解决户口、解决住房,还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创造更多未来的可能性。武汉市招财局青年人才处处长石柏林在采访中说道:“一个城市只留下大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承载他们的平台。”
“创业”是临空港的一个关键词
国创汇能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登奇在2018年申报了东西湖区第三批“金山英才计划”,并通过了初审。研发高新技术多年,陈登奇说:“创新是原动力、人才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重要保障。”
刚来武汉的时候,台湾创业青年王天山觉得武汉是一个“躁动”的城市,每个人都风风火火,在这创业、生活,他说要让自己“心态归零,消除距离感,真正爱上这片热土”。同在海峡青年创业园的吴志荣是力翰科学创办人、武汉力翰科普发展有限公司执行长。据他介绍,“科普教育项目在台湾非常普及,现在大约全台湾有三分之二的学校与我们进行合作并开设课程。”他和团队希望把台湾的科普教育推广到大陆地区的中小学。
基层团组织,是我们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江岸区团委书记李鹏和同事周威
江岸区的人才公寓,坐落在汉口年华小区内。这里本是2016年交付使用的商品房小区,内有住户近700户,目前房屋均价2.1万元。其中3栋1单元的小户型房子在江岸区政府协调下,作为首批落地的武汉市人才公寓,面向全市留汉青年对外租赁,含48套单间和48套合租公寓。目前,入住汉口年华大学生人才公寓的青年共计107名,其中专科学历9名,本科学历45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3名。从2017年8月至今,已更新(退租后新增)了19名青年。
在距离汉口年华路程不到5分钟的地方,江岸区团委打造了“江岸青年之家”,区团委书记李鹏说,要给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提供“五分钟生活圈”。而江岸青年创业促进会的办公室就设在青年之家的创业空间旁边,为创业青年提供最便捷的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金融服务、创业指导、专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结合创业青年的需求,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导师辅导、创业培训等活动,帮助创业青年提升创业能力。这套适配方案也被武汉全市的人才公寓延续下去,然后根据各自不同的体量与特点,继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青山区现在可供申请的大学毕业生租赁房项目分别位于青和居、新桥花园、青城阳光、中建·开元公馆和八大家花园等社区,目前对符合现行政策且提出申请的大学生已实现“100%登记入住”,仍有部分房源可供新求职大学生申请入住。全区目前已筹集房源2677套,其中1959套已投入使用,入住1500余人。
就在距离居住地不远的地方,青山区为留居在此的年轻人提供了“三宜三优”的“微创谷青年社区”。这座微创谷中有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面积,一百多个免费创业工位,每周四下午会请创业导师为创业年轻人进行讲座。担心年轻人创业疲惫,青山区团委在微创谷里精心筑建全区第一家旗舰型青年团属阵地“青年空间”,吸引青年在此交友联谊、观影读书、分享交流和心理辅导,举办各类主题团建活动。顶层更是专门请人设计了小花园,亭台楼阁十分丰富,可约三五好友在午休时极目远眺,欣赏青山区的山与水,也可闲坐品茶,寻找一丝悠闲。
在江岸区,人才公寓所在的社区——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区正式聘请汉口年华团支部两名委员为社区兼职“两委”,人才公寓青年成为社区工作的“一分子”,将入住青年的需求与社区打通,随时代表大家与社区沟通。在青山区,人才公寓所在社区的物业点就设立在“微创谷”楼上,政府、物业与青年共同打造“红色物业”,提高服务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温暖。
承接着武汉各区人才公寓年轻人组织的各区团委,就像我们每个人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是踏踏实实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温度的所在。年轻人感受、融入,然后发挥自己的每一点小能量,城市就亮了起来。
《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23期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转 载 请 联 系 后 台
欢 迎 转 发 到 朋 友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