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遍布师生共同发展的数据痕迹,这所学校让教育信息化有了温度】当前,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师生使用率、使用意愿偏低,技术和教育整合多停留在管理层面等。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在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分步从数字化教务“轻”启动、校园安全一“件”掌控、行为德育有“记”可循三阶段打造智慧校园。
一、教:人机协同更灵活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新型课堂,常设有多个摄像机位来录制课堂教学视频。然而,目前录课系统的使用率和教师的接受度都不高。究其原因,大部分“智慧录课”系统并不“智慧”,其设备的控制权不在教师手中,要么只能整堂课录制,要么操作复杂,对使用者造成负担。
为此,学校改进技术,将录课权交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讲解核心知识时,利用手中的“智慧遥控器”一键自主录课。这种片段式、聚焦教学重难点的课堂实录,避免课后学生或者教师反复观看时不断拖拉进度条回忆、寻找核心知识讲解片段,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通过反思核心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最大限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录课系统的易用度和便捷性提升,让更多教师愿意用起来。在此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录课系统实时保存教学视频,关联校本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效果优良对资源进行删除、更新等,轻松实现校本资源库的动态更新。
二、评:打破量化屏障
在德育评价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采用德育“过程性评价”体系,使用“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三大数据分析、四种呈现、六大应用”的“12346”智慧校园云平台解决方案,尽力避免使用数字化评价可能带来的“贴标签”陷阱。
一是重留痕轻量化。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不同阶段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要求,固定单一的德育评价指标并不能动态、真实满足每个环节的需要。因此,学校的德育评价系统通过自定义德育指标,赋能一线使用者将真实场景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伴随式德育记录,在手机端轻松一点就能留痕,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减分”“加分”。
二是“德育数字画像”促进学生反思提升。学校将学生德育情况制成“德育数字画像”,反馈给学生,提高其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反思改进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三、测:传统优势与现代便捷相结合
校园里,教师面对最多的场景之一是改卷、评阅作业。人工批改工作占用时间多,且阅卷结果二次分析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各式智慧阅卷系统进入校园,技术在实现自动批改和二次分析的基础上,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传统阅卷中教师手动批改的痕迹、批注等有利于学情反馈的优势一并被机器泯灭了。
学校的智慧阅卷系统坚持将传统的优势与现代的便捷结合,不仅支持手机阅卷、电脑阅卷,还支持手改答题卡、机器阅卷统分。这样,既不改变教师阅卷习惯,减轻教师的统分工作,又能保留卷面批改痕迹,便于学生订正。
对阅卷结果的二次分析,学校采用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极大缩短了数据—图表转化的时间。当前,一手成绩数据的保存方式是最常见的Excel表格,为了解决“数据可视化”问题,方便师生通过图表形式对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校利用专业面向教育领域的数据分析工具,辅助师生直接导入成绩,快速生成制作精美的仪表板、格式复杂的电子表格,并将制作出的成果集成在学校其他系统场景中,帮助教师自助式进行数据分析,挖掘、诊断学生成绩数据背后隐藏的学习问题。
详见原文:校园遍布师生共同发展的数据痕迹,这所学校让教育信息化有了温度-中国教育新闻网
(夏峰平、朱晓睿、胡荟、何东涛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人民教育》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