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给每人发50万人民币,会怎样?

老胡(胡锡进)是我的偶像。

我知道,有很多人看老胡不爽,尤其是那些头脑简单,人云亦云之人。我向来只尊重事实与科学,只要他说得对的,我一概认可。而老胡,很多时候都说得很对,以至于作为读者,我们除了“老胡说得对”以外,也无法再说点什么作为补充。这往往成为一些黑粉攻击的理由,认为这种一致的评论是机器人所为。于是乎产生了一群自以为抓住了一个在网络上作弊的伪君子的好事群众,排着队给老胡刷评论。于是乎,真诚地赞扬和虚伪反讽混在一起,竟闹得沸沸扬扬,分不清真假。

上一次老胡被骂得最惨的,大概是他说的一句话“都发钱等于没发”。

以我肤浅的经济常识看来,如果都发钱的话,你也有钱,我也有钱,全体人民存款上升了一个档次,除了物价上涨了一轮,能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起初我认为老胡这句话没有问题。当然,很多反对者却在另一个非常识的频道上,比如有人说,“都发房子等于没发”?这种说法很多,如果不是瞎起哄,就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与房子完全是不一样的。

就在前几天,我看到有个所谓的记者又在继续对老胡冷嘲热讽,免不得又搬出来老胡这句“发了等于没发”的“名言”。于是,我便留言问到,那么,“这句话究竟哪里有问题?”网友们一如既往地愤慨,纷纷问到“上个月给你发的工资难道等于没发吗?”这种缺乏常识的问题。

但是,有一个网友不知道是真的懂还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有一百万,我有一万,国家都发一百万,然后我俩一个是二百五,一个是一百万,前后一样吗?”

我一时语塞,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意识到,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尝试着用一个简易模型来测算一下。

首先,我在网上查到2019年我国各阶级收入分布,2019年国家财政月收入,以及全国存款+现金数据,如图一,同时,我预设全国的财富总量初始值等于当时的全国货币量,即都是381.99万亿元。由此,按各阶级的货币量计算出人均货币量,初始状态下,人均货币量等于人均财富量。

在这个计算模型中,全国的财富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考虑外国和时间的影响。同时,无论如何变化,国家财政所占有的财富量比例是不变的,这是国家公共事务保持基本运转的前提。

第一种情况,以超发货币的方式,按人头发等数额的货币,从1万到50万递增。

计算公式:

发钱前:

1.人均货币量=全国货币量×(阶级月薪×阶级人数)÷(各阶级月薪×各阶级人数之和+财政月收入)。

2.人均财富量=人均货币量。

发钱后:

1.人均货币量=增发金额+发钱前人均货币量。

2.全国货币量=发钱后各阶级货币量之和×发钱前全国货币量÷发钱前各阶级货币量之和。

3.财政货币量=全国货币量-发钱前各阶级货币量之和。

4.人均财富量=人均货币量×(发钱后全国货币量÷全国财富量)。

5.人均财富差额=发钱后人均财富量-发钱前人均财富量。

在excel中用套用公式后发现,结果如图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每人都发一万块钱的时候,虽然人均货币量(个人存款)都在增加,但通过经过均摊了以后,实际上人均拥有的财富量增加并没有达到一万,增加最多的是最低收入的人群,而从第五等收入开始,人均财富量相比初始状态是减少的。越是有钱,财富量减少越多。当每人发50万元时,最低收入人群的货币量到达51万,但是他实际的财富量只有10万,也就是说,虽然他们手里有50万存款,但是他们只能买到过去10万块钱就能买到的东西。而收入最高的“寡头”,虽然他们手中的存款还是五千多万,但是他们的财富量却大幅下降,损失超过四千万。通过绘图我们可以发现,在不断提高增发货币量的同时,1-4等收入人群的个人财富量是一条逐渐趋缓的增长曲线(图三)。相反的,5-9等收入人群的财富量呈逐渐趋缓的下降曲线(图四)。我设置一个极端值,假如每人发5五千万,那么可以看到,不同阶级的人群的财富量趋于平均(图5),但由于货币量严重超发,即使手里有五千万,也只能买一辆十几万的大众。由此,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通过货币量超发的发放给民众按人头发钱,其效果就是以减少富人财富,同时增加穷人财富的方式,使全社会不断趋于财富均等化。所谓“富人”,以财富的中间数未分界线,如本例中,第五等人以上为富人,也是被“均等”的对象。有趣的,第五等人以上的人口不足一亿人,也就是说,这样的效果相当于13亿穷人人瓜分1亿富人的财富。

第二种情况,在不超发货币量的情况下,通过收税然后再分配的形式给每个人发钱。

(详细分析见图9)

第三种情况,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