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芹菜法老 编辑:Pepi太后
上回书说到,皮特里在墓穴里找到了骨头和陶器。
骨头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皮特里把精力集中在陶器上。陶器的数量很多——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类型也很丰富。陶器代表了人类的审美标准;它们总是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的眼光在变化。
说干就干。皮特里当起了统计学家,他为来自七百多个墓穴内的陶器写了索引,以标出它们的特点。索引以竖列排好,每个墓穴有专属的一列,然后这许许多多列再合并成庞大的表格。
通过这样,他很快就发现埃及的史前陶器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红色光滑的”(red-polised)、“黑顶的”(blacktopped)、“表面粗糙的”(rough),等等。
插图:皮特里爵士,此照片拍于1903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列出了这些之后,皮特里选了一种被他命名为“波浪形把手”(wavy-handleed,显而易见,这种陶器的手柄是波浪形的)的类型入手。
这种陶器有着外邦渊源,我们可以在巴勒斯坦找到它们的祖先——但是,“波浪形把手”陶器是在埃及发展成熟的。制陶师在还没烘干的黏土把手上,用手指按压,就做成了这种波浪形,也许,发明出这种把手的初衷是为了防滑。
皮特里发现,这个类型的陶器一开始是接近球形的,附有很显著的把手。后来它们演变成了下图中这种修长的形状,把手也变小了。到了最后阶段,它们演变成了圆筒形,把手彻底消失,变成了附着在瓶身上半部的波浪形花纹。这是史前埃及陶器的部件(把手)从有实用意义的实体转变成没有实用意义的装饰图案的极好例子,而且皮特里发现相似的演变也发生在其他几个类型中。
插图:一个“波浪形把手”陶罐。(图片来源:佳士得官网)
是的……这张图片是来自佳士得官网一个待价而沽的前埃及陶器,市值1800英镑……喜欢的去把它买下来吧。
下图中的皮特里笔记,可以看到“波浪形把手”的演变。
插图:皮特里的笔记(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下图是他的另一页笔记。
插图:皮特里的笔记(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通过详细罗列这些特征,皮特里提出了假设: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种陶器的特征会从“实用的”逐渐退化成纯粹的装饰。他手头的所有陶罐都支持了这种假设。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一种罐子。
它们最初是用来盛放油膏的,在油膏上会铺上薄薄的一层黏土;后来,油膏被香土所代替;最后面的一批罐子里面,就只放着黏土了。
这还暗示出了埃及人思想的变化——亡灵越来越精明,与其把珍贵的油膏带入坟墓,不如“装假狗”(广东话,大概是假装、伪装的意思),把真正的油膏留给活人,反正,诸神的魔法自然会把假的变成真的。
史前埃及人的这个思维特点其实也得到了法老时期墓葬的印证:古王国时期,许多高官都在墓壁上留下各种美食的模样,这样,他们就无需带着太多的东西上路了——在冥界之途上,这些墙壁上的美食会变成真的。
下图是几个埃及史前时期常见的陶器,右边三个上部是黑色的,就是著名的“黑顶”类型——这种类型的最后期阶段已经非常接近上下埃及统一之时。
插图:埃及史前陶器(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把这类陶器的各个演变阶段理清后,皮特里开始为它们定年。现在他可以把“波浪形把手”和另一种共同出土的类型做比较了。
在一些墓穴里,同时出土了“波浪形把手”和“L”(即“晚期”)两种,由于在第1王朝(1st Dynasty)的陵墓中也发现了“L”型陶器,他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定,这个类型出现在史前时代的尾声;以此类推,和这个类型一起出现的“波浪形把手”,其年代也应和“L”相近。
由于每个墓穴中至少包含了两个类别,皮特里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推理,最终一共为埃及史前陶器划分出了9个阶段。
下图中是一个与“波浪形把手”大致同期的陶器。
插图:波浪形把手同期陶器(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如果某个墓穴里面的陶器只有一个阶段,对皮特里而言它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他会把这个墓穴放弃。
下图中是皮特里划分的陶器类型,从上到下:“黑顶”,“红色抛光”,“奇形怪状”,“交叉线条”。
插图:皮特里划分的陶器类型(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皮特里划分的更多陶器类型,下图中从上到下:“黑色有雕刻”,“波浪形把手”,“带装饰”,“表面粗糙”和“晚期”。
插图:皮特里划分的陶器类型(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皮特里也研究了那些带有装饰性花纹或图案的类型,而定年工作于此并驾齐驱地进行着。
他发明了一种有条不紊的纠错法,例如,让我们假设“波浪形把手”的副类型9-12是与“红色光滑”的副类型1-2同期的;然后,“红色光滑”的副类型4-6却与更早期的“波浪形把手”不是同期的,这就暗示我们队其中一个类型的排序出了错,又或者两个类型都弄错了。
皮特里躲在他的办公室里,就用这样的方法为那9个陶器阶段和那700多个墓穴逐一查错,而且——他可没有电脑,更别说Excel了!他不知疲倦地干着这一切,在当时,学术界完全没关注他。
他为9个阶段的陶器细分出各自的副类型,再把数字抄到他的索引表格上;有多少个墓穴,他就写了多少张索引表!!!!
把陶器转化成了数字资料后,他就不用总往埃及跑了,而可以翻阅笔记和表格来做研究;试想像这样的画面:皮特里先生趴在一张大桌子上,上面铺满了他的700多张索引表,吃着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午餐;发现其中几张表有关联之后,他兴奋地把它们抽出来放在一边,然后又再埋头苦干……
终于,所有的这些陶器啊,类型啊,索引啊,都被皮特里汇编成了一张持续的、合情合理的顺序表。每个类型可以顺着年代查找;在新的类型出现之前,前一个类型发展到了尾声,并慢慢地消亡。新旧陶器类型总会出现局部的时间重叠,类型与类型总是紧紧地首尾相接。
皮特里还把墓穴也编了号,他使用了从30-80的数字,并且很明智地没有从0开始——以便日后的考古学家找到更古老的墓穴后,能把编号插到前面去。
在当时,为史前文物排序和定年的方法是一片空白,皮特里是这个领域的先驱。他把这套方法命名为“次序定年系统”(Sequence Dating System,国内常翻译为“顺序年代法”)——虽然这只是为埃及的史前文化画出了一个框架而没办法把年代全部推断出来,但是这框架好比一张模糊的年表,而且越是把它细化,确切性就越高。
下图中是一个“带装饰”的陶器,上面画的应该是羚羊(常见于埃及周边的半沙漠地带)。当陶器上出现了我们可以辨认的动物形象时,文明的曙光也快将照亮尼罗河两岸了。
插图:带装饰的陶器(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皮特里让陶器开口说话了。在皮特里之前,人们对埃及的史前史是一无所知的,皮特里是研究这个领域的第一人。
他发明的“次序定年系统”(即顺序年代法)直到今天仍然在埃及考古领域发挥着作用。
而皮特里的贡献还远远不止折腾这些陶器:他发掘了阿玛尔那(Amarna),阿拜多斯(Abydos)和埃及的诸多遗址,为我们梳理了一堆又一堆的法老埃及文明史;他找到了有名的“以色列石碑”(Isreal Stele);在我们之后的旅途中,我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遇见他,聆听、思考他的话语。
1923年,因为在埃及学上的杰出贡献,皮特里获授勋为爵士。
晚年的他致力于英、美几所大学的埃及学教育,1942年他在耶路撒冷去世。下图中是位于耶路撒冷基督徒墓地里的皮特里墓碑。
插图:皮特里墓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皮特里留下了丰厚的考古学遗产,包括位于伦敦的皮特里博物馆(隶属伦敦大学)。
插图:皮特里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皮特里博物馆的馆藏以皮特里找到的埃及文物为核心,多达80000余件,里面有木乃伊、雕塑、日常生活用品、不知名的东西,当然还有陶器。这些藏品也是英国埃及学学生的教材。
插图:皮特里博物馆内一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皮特里这个人物实在太厉害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此芹菜就此打住了。也许以下东东你们会有兴趣知道:
- 想深入了解“次序定年系统”(即顺序年代法),不妨访问以下网址:http://www.ucl.ac.uk/museums-static/digitalegypt/pottery/seqdates.html
- 在皮特里70岁大寿的时候,英国还专门搞了一个“皮特里奖章”,颁给那些在英国考古学界有杰出贡献的人士。奖章共制作了20个,第一个获得者——自然就是皮特里本人。
- 对于埃及文明诞生的原因,以及“谁是埃及王族的起源”,皮特里有着他独到的理论,但是在这里芹菜先卖个关子(又挖坑卖关子,Pepi太后的心在滴血啊。。。)
- 那位找到了小图陵墓的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正是皮特里的学生之一。皮特里教育出了整整一代的英国埃及学家。
作者:芹菜法老 编辑:Pepi太后
我们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新浪博客/微博以及豆瓣网同步更新。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我们继续听故事。
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