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片PPT · AI自动生成演示文稿,模板丰富、排版精美 讯飞智文 · 一键生成PPT和Word,高效应对学习与办公

3月4号,是职场表哥给儿子买的一款教育保险扣款日,前面已6年,还剩5年交完,但现在决定账面损失30%也要退保,多年运营经历的表哥如何算这笔帐的?请Excel函数上场告诉真相。

背景

2015年,在熟人推销保险的时候,表哥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懂保险产品,考虑到家人都有社保或居民保险的情况,直接拒绝其他所有消费型健康类保险(学了理财后才明白,其实还是家庭经济支柱需优先考虑人身及健康),觉得应该给儿子买份教育险(其实应该叫教育金,并不具有保险的保障功能),但当时也觉得这产品不太好,返还时间太长,大学正用钱时没法完全取出使用,但还是买了。

去年10月,表哥系统学习了理财知识框架和基金实操,分析了下,这款产品很不划算,按教育保险金的交费和返还金额测算,平均年化极低,远低于目前余额宝之类的货币基金收益水平。鉴于还有5年多儿子才上大学,表哥算了一笔帐,决定退保,哪怕损失30%也合适,具体请看表哥的分析。

产品分析

  • 返钱方式:
  • 产品分析:

本产品表哥参保保额2000元,每年交费13764元,7岁交到18岁共计11年,合计交费151404元。从交费第三周年日即10岁开始,每年返2000*100%=2000元,从18岁到21岁每年返2000*600%=12000元,之后到29岁每年返2000*100%=2000元,30岁最后一年返13764元/年*11年-24*2000元=103404元。

测算分析

  • 按产品整理金额流水如下,若交够11年,到30周岁合计收益32000元,加上本金合计有151404+32000=183404元:
  • 结论:还原到同一个平均年化标准,才1.46%,远小于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基金的平均年化利率。
  • 公式讲解

XIRR用法:公式1,平均年化=XIRR(K2:K25,H2:H25),其中,“K2:K25”为资金流记录,通俗地讲,钱从自己腰包里流出填负,钱进自己腰包为正,同一时间段既有流入也有流出填合计;“H2:H25”为资金流日期(注意是日期格式)。

IRR用法:公式2,平均年化=IRR(K2:K25,5%),其中,“K2:K25”为资金流记录,通俗地讲,钱从自己腰包里流出填负,钱进自己腰包为正,同一时间段既有流入也有流出填合计;"5%"为随便填的一个预估利率均可。

以上两个公式计算结果一样。

  • 表哥分析:按所学基金知识,购买相对保守的5年期稳健型基金组合,8%左右的平均年化概率很高。同时,这类产品通常最大回撤控制在3%-5%,这不会造成情绪跟着行情起伏。

备注:按一次性支付终值复利计算公式

F=P*(1+i)^n

F:终值(Future Value),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

P: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

i:利率或折现率

N:计息期数

按上图,若将能退的现金价值49638元和已返未取出的8000元退保可取出57638元,做5年长期稳健型基金组合,保守按年化7.46%来算,就可获得24955元收益,即能基本填平24946元的退保损失。

另外,后面5年未交的保费68820元,同样做5年长期稳健型基金组合,若也按年化7.46%来算,还可获得29796元收益。

以上两项预期5年期稳健型基金组合投资,合计成本加收益=(57638+24955)+(68820+29796)=181209元。与若交完保费,到小孩30岁时合计本金加返还金额183404元相比,只少了2195元,但表哥却赢得了13年的时间,同时将22岁到29岁每年返的2000元计16000元,和到30岁才能一次性返完的103404元,合计119404元提前到小孩上大学期间使用,否则这部分占用的资金表哥得另外拿钱供小孩大学开销,这部分不被占用的钱,若同样做稳健型基金组合按同样的年化利率来算,还可获得51697元收益。

采取措施

算过账后,表哥提前在网上变更扣款银行卡号,以免退保前不小心又扣了今年应交保费。3月4号为返年金2000元的日期,今天查实已经返现到账户价值中,准备下周去办理退保。

特别说明

职场表哥我这是基于在止损再长期稳健投资的操作角度来说的退保思路。理财要注意“不懂不投”,若没有拿得住、睡得着觉的理财方式,不可照搬。

实际应用

用Excel公式IRR和XIRR测算一下返还型保险平均年化率,就知道实际划不划算了

通常同一款保险产品,返还型跟消费型相比,交的保险通常贵一倍以上,若多交这部分钱用来做长期投资,收益将远超出消费型不返还的钱。当然,不敢购买中等风险、中高风险或高风险理财产品,只敢存银行或买货币基金的,具体用公式测算对比下也好,也知道差距有多大。具体选择哪种方式产品,还得看自己的理财方式。

本篇文章只分享自己的止损操作,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