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片PPT · AI自动生成演示文稿,模板丰富、排版精美 讯飞智文 · 一键生成PPT和Word,高效应对学习与办公

内容导航:


一、excel表格里sumif怎么用


函数sumif表示对满足条件的单元格进行求和。下面举个例子:要给一年级每个班的学生订购校服,要计算男生和女生校服各多少套。

首先在F1单元格输入等号,输入sumif,输入括号的前半部分;

第二步,选中B1到B8区域,也就是图中红色位置部分,表示要在此区域设置一个条件;

第三步,就是要设置的具体条件,选中E1单元格,也就是说显示“女生”;

第四步,选中C1到C8区域,也就是图中蓝色位置部分,这个就是要进行求和的区域;

第五步,输入括号的后半部分,按下Enter,这样,B列选中的区域里面是女生的,相对应的C1到C8单元格进行求和,各班女生总数就在F1单元格显示出来了。男生那边同样的方法。

看起来似乎说得有点繁琐,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你可以试一下,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二、excel中sumif用法


SUMIF函数是Excel中的一个常用函数,用于根据指定的条件计算指定区域的元素之和。其基本语法如下:
有制表的其他需求扣我(危同浩):幺久久林久山勿久留
=SUMIF(range, criteria, [sum_range])
其中:
- range:需要进行判断的区域(一般为单元格区域)。
- criteria:判断条件,可以是数值、文本、日期等表达式。
- sum_range:需要进行加和计算的区域(一般为单元格区域),可以省略不填。如果省略,则默认为与range相同的区域。
下面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张表格,其中A列为“水果名称”,B列为“价格”,C列为“销售量”,现在需要计算苹果的总销售额,可以使用SUMIF函数来实现。
假设表格从第2行到第11行为数据区域,第1行为列标题。则可以在D2单元格中输入以下公式:
=SUMIF(A2:A11, "苹果", C2:C11 * B2:B11)
以上公式的意思是,在A2到A11区域内查找所有值为“苹果”的单元格,然后将这些单元格对应的C列和B列的值相乘,最后将结果求和,得到苹果的总销售额。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criteria是文本,需要加上双引号("")或者单引号('')进行包裹;如果criteria是数值或日期,则不需要加引号。


三、excel怎么使用sumif函数


在excel中sumif函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函数,它可以按条件进行求和。

1 SUMIF函数的一个怪异用途(excel)

Excel表格中的SUMIF函数在条件求和时经常使用,我们一般习惯于于根据某一列计算另一列的数字之和。

例1:假设置A列是部门,B列是姓名,C列是工资,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算出所有财务部员工的工资总和:

=SUM(A1:A100,"财务部",C1:C100)

我们今天说的不是这个正规用法,而是给大家介绍一种看上去和SUMIF毫无一毛钱关系的例子。

例2 如下图中,是一些不规则的数据,我们只关注填充颜色的区域,现在我们要计算所有A下面数字之和,看上去这个题没有好的思路,其实这个题恰好可以用SUMIF函数轻松解决。

=SUMIF(B2:E7,B12,B3:E8)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公式,第二个参数是条件我们可以了解,第一个参数和第二个参数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仔细看会发现第三个参数正好是第一个参数的区域向下偏移一个单位。

总结,SUMIF函数并不是只对规则区域求和,还可以对不规则的排列进行条件求和

SUMIF入门篇

SUMIF作为Excel2003中一个条件求和函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虽然在2007以后被SUMIFS所取代,但它依旧是一个EXCEL函数的经典。特别是高级用法,依旧适用于后面的版本。本文由兰色幻想原创,转载时请注明转自“Excel精英培训”。

SUM是求和,IF是如果。如果什么。。就求和,其实就是按条件求和。它的结构如下:

SUMIF(条件判断区域,条件,求和区域)

说明:

1 条件判断区域。即然是条件求和,一是要有条件,二是要有判断的区域,SUMIF的第二个参数就是求和的条件,第一个参数呢就是拿条件来这个区域进行对比的区域。第一个参数必须是单元格引用。

2、条件。按条件求和就得有条件,该条件可以是字符串("ABC",可以用大于等对比符号连接起来的条件表达式(">100"),也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表示匹配求和("AB*C")。

3、求和区域。求和函数可以没有求和的区域算什么求和函数,该参数为单元格区域引用。如C2:C100.

4、如果求和区域和判断区域是一个区域该怎么办呢?如在C2:C100中计算大于100的数字之和。在这种情况下SUMIF函数由三个参数变换为两个参数。即:

SUMIF(求和区域,条件)

例1;如下图所示。要求根据左表中的商家明细表,生成右侧的汇总表,汇总出商家的总进货量和总金额。

公式:

=SUMIF($A$2:$A$8,$F3,C$2:C$8)

公式说明:

$A$2:$A$8是判断区域,拿F3的商家名称在这个区域进行判断是否相同,如果上同,就把C2:C8区域的金额进行求和。

如果只按C列进判断求和呢?比如,计算C列金额大于200的金额之和。公式可以变换为:

SUMIF(C$2:C$8,">200")

关于入门级的SUMIF函数用法就介绍到这里了,进一步的用法将在“初级篇”中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条件参数的组合、条件参数的模糊设置等。敬请关注。

二、技巧篇

我们在学习了入门篇后,在常用技巧篇中将学习SUMIF常用的一些技巧。

谈到隔列求和,可能就会想到用数组公式,其实只需要用SUMIF函数就可以轻松实现。

例:计算费用表中的计划和实际合计数。


公式;=SUMIF(B$2:G$2,B$2,B3:G3)

提示;SUMIF函数不只是左右示和,还可以上下求和。


三进阶篇

SUMIF函数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一个条件的求和,但在二般情况下却可以实现对多个条件的求和。什么是二般情况下呢?

SUMIF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是“求和的条件”,这个参数可以用数组形式。比如

{"A","B"} {">5","<10"}

条件使用数组形式后,SUMIF会分别根据两个条件计算出结果,然后再用SUM计算出结果。

一、对多个商品进行求和

例:如下图所示。要求计算商品名称为手机和冰箱的销售之和。

公式:=SUM(SUMIF(A1:A9,{"手机","冰箱"},C2:C9))

公式说明:

SUMIF(A1:A9,{"手机","冰箱"},C2:C9) 会分别计算出手机的销量(16)和与冰箱的销售量(14)。返回一个数组,即:{16,14},

SUM():对SUMIF返回的两个销售量进行二次求和。

二、按数字区间求和

例:如图一所示。要求计算销售数量大于等5,小于10的销售数字之和。

公式:=SUM(SUMIF(C2:C9,{"<10","<5"})*{1,-1})

公式说明:

SUM(SUMIF(C2:C9,{"<10","<5"}):因为大于等5,小于10的区间和可以用<10的和减去<5的和。所以先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区间的和{21,10}

SUMIF()*{1,-1} 因为最终的结果是两个数相减,所以这里用数组与数组的计算,把第二个数变成负数{21,-10}。这样在后面用SUM求和时就可以让这两个数相减了。 即SUM( {21,-10})=11

SUMIF函数的进阶篇就介绍到这里,敬请期待SUMIF函数的高级篇(跨表多表求和求及数组公式应用)

示例下载:
upload/2012_04/12042413533149.rar

多条件求和

sumif可以在第二个参数处设置多个条件,如,要求计算A列值为"张三"和"李四"的C列和.公式为:

=sum(sumif(a:a,{"张三","李四"},c:c)